粤剧艺术在香港展现勃勃生机(艺近人和)

发布时间:2025-01-01 10:44:18 来源: sp20250101

  利文喆在演出后台准备登场。   利文喆供图

  林颖施在演出现场。   林颖施供图

  声辉粤剧推广协会推出全新儿童粤剧。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供图

  核心阅读    

  粤剧与岭南画派、广东音乐一同被誉为“岭南三秀”。如今,粤剧元素走进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粤剧艺术被带向更大的舞台……

  

  一件小了的戏服,是17岁的香港粤剧演员利文喆格外珍视的宝贝。

  7年前,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利文喆与搭档一同为来港视察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演唱粤剧经典《紫钗记》之《拾钗》选段。“演唱结束后,习爷爷和我们一一握手。”利文喆清晰记得习爷爷的话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看到孩子们就看到了希望。”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我国继昆曲后第二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戏曲剧种。九声六调、梆黄唱腔,丝丝粤韵早已渗透岭南水土,滋养着粤剧艺术,令其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强大生命力。

  破土萌芽

  “花月誓盟游湖订良缘,两相缱绻似鹣鲽……”新界沙田大会堂外的露天广场上,声辉粤剧推广协会正在举办一场别具特色的儿童及青少年粤剧表演。

  “这是谢觉心,今年11岁,饰演许仙。那是黄灼均,今年12岁,饰演白素贞。”观众席前排正中,年届八旬的声辉粤剧推广协会荣誉会长、香港八和会馆名誉顾问刘千石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动作姿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孩子们举手投足有板有眼,刘千石不由得高声叫好,眼神里满是欣慰。

  刘千石是孩子们眼中的“大家长”。演出间隙,孩子们喜欢围坐在他身边,或挽着手、或靠着肩,听他唱经典粤剧中的片段。刘千石说,小演员们的勤奋模样,总令他想起年少时的自己。从艺数十载,刘千石懂得执着坚持对粤剧传承的意义。

  声辉粤剧推广协会(以下简称“声辉”)成立于2003年,是香港代表性粤剧艺术团体,致力于向青少年推广粤剧。身为“过来人”,刘千石从不吝啬对孩子们表演的赞美。只要有孩子们的演出,总会见到刘千石的身影。“粤剧这颗种子要细心呵护,多些鼓励和认可,它自然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这颗种子在利文喆5岁那年破土而出。其后10余年,利文喆一头扎进“声辉”的排练室里,不断打磨自己的基本功,演出经验日渐丰富。“我饰演过许仙、贾宝玉、周瑜、苏秦等,粤剧让我更加了解这些人物,故事中传递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也深深吸引着我。”

  傍晚,利文喆结束一天的繁忙课业,从学校搭乘地铁赶到荔枝角与我见面。“粤剧表演包含‘唱做念打’(即唱功、身段、念白、武打)四大技艺,对演员的基本功有严格要求。”利文喆认真地说,演员除了要做一连串身段繁多的高难度动作,连做带唱一气呵成,还要格外注重角色的情感表达。

  “学业很重,我尽量抓紧碎片时间练习。”还有一年,利文喆就要参加DSE考试(即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来不及去“声辉”练功,家就成了他的排练室。正值变声期,利文喆感到自己的音调越发低沉,为把每个音都唱好,他常常站在镜子前,挑起眉毛,扬起嘴角,一遍遍调整发音和口型。

  花开盛放

  倔强而不失温柔的柳玉娥,敬妻畏妻的陈季常,“提油救火”的苏东坡……香港文化中心的音乐厅内,粤剧经典《狮吼记》之《跪池》选段缓缓展卷。台上,颦笑皆传神;台下,情随戏游走。一折终了,掌声雷动。

  这是香港一年一度“粤剧日”的演出现场。由本地不同粤剧团体培训的青年新秀轮番登台,带来多出深受剧迷追捧的折子戏,如《双阳公主》之《追夫》、《六月飞霜》之《大审》等。观众时而为沉香历险救母而感动、时而为窦娥含冤受屈而揪心,在演员们的演绎下,一个个经典角色、一段段历史传奇重现舞台,展现粤剧的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保留节目,“粤剧日”旨在推广粤剧艺术,让香港市民及海内外旅客多角度认识这一延绵数百年的文化瑰宝。香港特区政府先后设立了粤剧发展咨询委员会和粤剧发展基金,连续多年向基金增拨注资额。

  前不久,《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公布,香港有12个项目入围,其中包括多个粤剧创作及表演。这也是香港粤剧项目连续第三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经典粤剧《帝女花》是香港新生代粤剧花旦、颖施艺术中心主席林颖施的代表作之一。2023年,林颖施受特区政府驻沪办的邀请,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活动中献唱《帝女花》之《香夭》选段。同年,她凭粤剧《昭君出塞》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

  “这是国家对我从艺生涯的极大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林颖施的演艺事业如花盛放,回望来时路,她感慨万千,“国家的栽培、前辈的授业、自身的努力,都让我更加坚定‘唱好中国戏曲’的初心。”

  林颖施生于广州、长于香港,儿时受父母熏陶,早早便与粤剧结缘。除了儿歌童谣,伴随她走过童年的,更多是那些经久流传的戏台故事。她崇拜挂帅退敌的穆桂英,更景仰远嫁塞外的王昭君,从这些人物身上,她深深领略到女子的大爱和坚韧,“我也要做这样的女子,粤剧就是我毕生追求的梦想。”跑圆场、压腿、拿顶、虎跳、吊嗓……在多年汗水的浇灌下,林颖施最终有了台上的英姿。

  进入香港演艺青年粤剧团后,林颖施第一部担纲主演的粤剧是《无情宝剑有情天》。剧目公演前夕,父亲突发急病,排练中的林颖施紧急赶回广州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在处理完父亲后事的翌日,她独自一人踏上返程的火车,强忍悲痛完成表演。谢幕那一刻,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沉甸甸的悲痛和不舍瞬间袭来,林颖施泪如雨下,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戏比天大”四个字的分量。林颖施说:“中国戏曲能够启发思想和心灵,在此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个人的进步和生命的丰盈。”

  硕果远播

  走进外形宛如彩灯的建筑,穿过帷幕的入口,步入堂皇的中庭,人们沉醉在浓郁的戏曲艺术氛围之中。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东端的戏曲中心,自2019年开幕以来,已向海内外观众呈献百余套粤剧剧目。粤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再次吸引大众的目光。

  戏曲中心是香港首个专为戏曲而设的表演场地,其建成令香港粤剧界备受鼓舞。2024年适逢戏曲中心启用5周年,广受观众喜爱的“粤·乐·茶韵”节目回归茶馆剧场,新排剧目《柳毅传书》之《花好月圆》、知名红伶罗家英首演的《追鱼》之《观灯》等一一亮相。相约三五知己,浅尝“一盅两件(意指一盅茶配上两件点心)”,近距离体验粤剧与茶馆文化有机结合,成为香港市民新的生活方式。

  “传统戏焕发新生命。”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喜上眉梢。多年来,戏曲中心普及粤剧的每项活动都有她的巧思。甚至在中心尚未建成之时,钟珍珍已率先组织团队在西九搭起大戏棚,邀请各路“大老倌(对粤剧名角的尊称)”出演贺岁剧,创意之大胆、影像之新颖、气氛之热烈,令香港市民及旅客争相探索粤剧文化、合影留念,掀起一波关注热潮。

  “香港的场地和观众都是国际化的。”钟珍珍说,期望借戏曲中心这个舞台,让更多香港青年、内地游客和外国友人了解粤剧这一宝贵的戏曲形式,进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粤剧与岭南画派、广东音乐一同被誉为“岭南三秀”。2006年,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粤剧艺术在香港不仅有更加广阔的舞台,还在民间形成了更为普及的氛围,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粤剧元素。邮票就是常见的例子。迄今为止,香港邮政已先后推出以“粤剧服饰”和“粤剧剧目”为主题的特别邮票及相关集邮品,吸引不少“邮迷”“戏迷”热烈追捧。更有趣的是,港币纸钞上也有小生与花旦的“身影”。为推广粤剧文化,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三家发钞银行推出新版百元港币纸钞,统一以粤剧为设计主题,并特意画上综合多个剧目角色而成的年轻演员,以示传承之意。

  最近,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陈家愉多了一个新身份:何陈婉珍粤剧研艺中心主任。3月底,中心正式揭幕,粤剧剧本及折子戏翻译、网上教学、中英文导赏等一系列工作逐项开展。

  “我们的首部翻译剧本预计于年内面世。”提及发展计划,陈家愉满怀期待,“正如中心的名字所写,我们希望以研究为先,通过翻译粤剧曲词、文本等形式,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典故,并善用网络资源,将粤剧艺术精粹带向更大的国际舞台。”

  “中心的受众首要是年轻人。”陈家愉认为,不论本地还是海外,只有年轻力量持续加入,粤剧才会后继有人。因此,她不断在校内招募学生加入剧本翻译团队,或参与演出制作、或负责双语导赏,以此培养他们对粤剧的兴趣。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陈家愉说,希望为粤剧艺术传承传播尽自己的一份绵力。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5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