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9:44:37 来源: sp2024112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优化改革推进落实机制,加强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加强重大改革的调研论证,制定改革组织实施方案。
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以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等部委“一把手”密集发声,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重要领域作出具体安排。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两大重要支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健全预算制度、健全税收制度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表示,财政部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把改革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位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要举措?蓝佛安表示,具体来看,主要推进三个领域的改革。第一,健全预算制度,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提升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第二,健全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个税制度,更好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第三,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更好调动两个积极性。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拓财源”“强激励”“管好债”“优事权”。
金融领域改革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多项部署。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表示,在这次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中,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将更加聚焦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其中,潘功胜提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执行机制、传导机制等,保持币值稳定,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政策沟通机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值得一提的是,8月30日,央行发布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专栏的第一份公告。公告显示,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关要求,2024年8月份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8月份央行开展的国债买卖为“买短卖长”,且为面值1000亿元的净买入,具有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国债收益率曲线调控、演进货币政策框架等多重内涵。
“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潘功胜此前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有力推动国有资本
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决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全局,进行了系统部署。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推动国资国企全力以赴抓改革、凝心聚力谋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既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径。
张玉卓表示:“总的考虑是要着眼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结合‘十四五’规划的深入落实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实施,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有力推动‘三个集中’,即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有经济不仅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更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发挥科技创新等战略支撑作用。因此,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大规模、动真格、长周期是未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突出特征。”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具体工作来说,张玉卓表示:“我们将坚持两端发力、双轮驱动:一方面抓好传统产业强基转型,统筹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抓好新兴产业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无疑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决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作出部署。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至关重要。
《决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出重要部署。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三大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全会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表示,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强大物质基础。
“商务工作在新征程上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创造消费新场景,培育外贸新动能,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强磁场’。”王文涛表示。
针对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王文涛称,将做好负面清单的“减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让外资企业安心、放心、有信心,让“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吸引并利用外资,同时更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能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表示,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更加深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决定》部署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工作。
对于推进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一重点工作,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着力构建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1+N”政策体系,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着力构建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1+N”政策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引领、优化作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