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5:51:25 来源: sp20241110
中新网 宁波8月2日电 (张斌)在位于浙江宁波的宁波帮博物馆里,一间领子和袖口都磨破了的白色毛衣,静静摆放在展柜。
毛衣的主人叫赵安中,他于1918年出生于宁波镇海,后辗转漂泊香港,创业起家。穿着这件破旧的毛衣时,他已是一名颇有成就的实业家,但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可在给内地捐资助学这件事上,他毫不吝啬。据统计,赵安中前后给希望工程捐献了上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建了160多座希望小学,每座学校他都亲自去看过。
这件毛衣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拼搏闯天下、故土情难舍的真实写照。
在宁波三江口,矗立着一组“三江送别”的雕像。男人们背上行囊,向家人告别,准备外出闯荡,雕像重现历史上宁波生意郎外出经商“跑码头”的场景。
宁波帮博物馆。(馆方供图) 宁波三江口。(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供图)近代以来,一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重工兴商,逐渐形成了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涌现出包玉刚、邵逸夫等爱国爱乡知名人士,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被称为“宁波帮”。
特别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一批宁波商人移居港澳台地区,并由此转向日本、东南亚和美洲,开启海外创业高潮。
其中,香港成为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集聚地。他们在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大展宏图,并广泛参与各项社会事业,后来成为助力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1984年,宁波被列入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当年8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情况汇报时,特别点到了“宁波帮”,他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当年,“世界船王”包玉刚就率先出资2000万美元捐建宁波大学,开启改革开放后侨胞捐资创办内地高校的先河。
在宁波大学校园,包氏教学楼群、邵逸夫图书馆、林杏琴会堂、曹光彪科技楼、赵安中行政楼、李达三外语楼……每幢楼宇背后,都跳动着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爱国爱乡的赤子心。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曹光彪,还开创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人士在内地办厂的首例,示范带动海外宁波籍人士建设祖国家乡,仅在宁波就投资设立外资企业近万家,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
四十年间,祖籍宁波的老一代香港企业家纷纷老去,但他们的后辈依然走在前人的道路上,薪火相传。相比四十年前,如今的故土面貌一新,早已是吸引青年人前来创新创业的“热土”。
今年7月底,包达三基金会理事长包鸿勋就带着数十名香港青年来到宁波参访交流——这些青年,都就读于香港的宁波籍人士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办的学校。
包鸿勋受访时说,近年来,包达三基金会发起“共创未来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计划”,就是希望不忘先辈精神,发挥香港人才资源优势,引领青年人深度融入内地发展。
香港著名实业家李达三的长孙、香港宁波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宁波市政协常委李本俊多年来在推动家乡教育、体育、慈善事业发展上不遗余力,曾被授予“浙江省爱乡楷模”荣誉称号。
他受访时表示,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有着爱国爱乡、创新创业、向上向善、开放开明的优良传统,“不论走得多远,始终牢记自己的根在宁波。我希望带更多新生代回乡,看看家乡的巨变,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让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完)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