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4:03:08 来源: sp20241105
走进重庆市巴南区生物城小学大礼堂,阵阵悠扬的木洞山歌从教室里传出,该校山歌艺术团的孩子们正津津有味地学习木洞山歌的唱腔及表演。这群平均年龄不到8岁的孩子,成了校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春播插秧和金秋收割时节,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木洞山歌。古老的民歌走过悠长的历史岁月,如今又焕发勃勃生机。
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承木洞山歌,弘扬传统文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喻良华和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秦萩玥等专业山歌演唱者积极推动山歌进校园,指导师生学习山歌知识及唱腔。
“天上落雨螃蟹多,河沟螃蟹起坨坨。大的大来小的小,爬的爬来梭的梭……”木洞山歌来自民间,取材于日常生活,这为山歌进校园打下基础。
“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山歌艺术团,以一学年为一届,每届会挑选出40名声音条件比较好、对山歌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山歌艺术团学习。”巴南区生物城小学副校长蔡洪告诉记者,“木洞山歌纳入了学校考核标准,在音乐课期末考核中占比20%。我们学校还将编一套专门的木洞山歌教材用于教学。现在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唱一曲地道的木洞山歌。”
传统山歌,如何融入现代教育?答案是寓教于“乐”。
“木洞山歌最为常见的是四句七字歌词的形式,它的形式简单,为我们改编创作提供了土壤。”喻良华说,“山歌特别适合用于教学。我们创作木洞山歌的标准之一是观众能否一听就懂,听不懂说明编得不好。”
一旁的秦萩玥拿自己最新创作的歌曲举例。学校倡导垃圾分类,秦萩玥仅用20分钟,就编出一首垃圾分类歌——“哟嗬喂,太阳出来噻,亮堂堂啰喂;生活垃圾分类放嘛,分类放啰喂;分类投放噻,很重要啰喂;定要牢记在心房嘛,在心房啰喂。”
“这里的四句七字歌词,搭配上没有实际意义的‘哟嗬喂’‘嘛’‘啰喂’等衬词,就成为一首木洞山歌。”秦萩玥说。
创作简单,学起来也不难。
“唱就是说,说也是唱。曲调简单明快,就算不懂乐理知识也能学。”喻良华告诉记者,“歌词用的是方言,也不需要额外的语言教学,基本听一遍后就能跟着哼唱。”
过去,当地人在日常生活、劳动时,都要唱上一曲木洞山歌。围坐在广场上,举办薅秧歌会、婚嫁歌会、打谷歌会、闹春歌会、牧牛歌会等娱乐活动,是一代人的回忆。
如今,行为规范、课本知识、道德守则等教学内容,在生物城小学里都变成一首首儿歌。秦萩玥说,“我们针对教学创作的木洞山歌,时长大多也就1分钟,歌词就四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起来也很轻松。”
为什么要推动山歌进校园?喻良华告诉记者,“学校有课时、师资、教学器材等物质条件的支持,为的就是让民歌传承不断代。”为此,巴南区专门编写了《木洞山歌》等中小学生教材,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让山歌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
在巴南区文化馆和木洞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喻良华与秦萩玥还积极进行改编创作,将快板、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融入山歌表演,使山歌得到多角度展示。
线上,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渠道样样不落。线下,2017年7月落成的木洞河街剧场,成为木洞山歌固定的演出舞台,实现了非遗周周演。剧场最新排练的木洞山歌音乐剧《爷爷的山歌》,以喻良华与秦萩玥为故事原型,演员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和高校学生。
从初登舞台的观众寥寥,到如今观众不断,木洞山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喻良华感慨道:“我们就希望在年轻人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山歌在传承中焕发生命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8日 1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