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翻越“成长的达坂”

发布时间:2024-11-16 13:05:12 来源: sp20241116

世界屋脊,广袤荒凉。

群山之间,镶嵌着一条神奇的路——新藏线,一头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头拴在阿里高原的冈底斯山上,平均海拔4500多米,被人们称为雪域“天路”。

这条路,一旦走过便不会忘记——穿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10多座达坂和数十条冰河横亘其间,高寒缺氧、艰险重重,一路上所有的艰辛都会沉淀在心底,凝成无法抹去的生命记忆。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行驶在新藏线上,西部战区空军某汽车运输团下士马岚依旧不敢掉以轻心。他的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悬崖就在车轮边,危险就在方向盘的毫厘之间。

翻越达坂,车轮的一侧靠近深渊,耳边充斥着河水夹杂着泥沙不停冲击岸边岩石的叫嚣声。此刻,马岚感觉到心脏剧烈跳动——挂挡、松离合、加油门,他小心翼翼地驶过一个又一个弯道。

这条路,印刻着空军汽车兵的高原足迹。任何一个在这条路上跑了10年以上的老兵,行驶总里程都超过10万公里。

日复一日,出发、到达,上山、下山,疾驰、坚守。一身疲惫,一脸尘土,领略着高原的雨雪风霜。车轮滚滚,一代又一代空军汽车兵,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和这条路紧紧“系”在一起。

西部战区空军某汽车运输团车辆编队驶向高原。简泽林摄

驰骋在高原运输线上,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追寻初心的历程

长长的车队,在悬崖峭壁间缓缓前行。坐在头车驾驶室内,该团某连陈指导员向前方望去,公路仿佛在山腰画出一道波浪线,划破了山的皮肤。

原本还是晴空万里,倏然间风云突变。山路上很快覆满冰雪,被过往的车队碾得像镜子一样滑。

顶着风雪,陈指导员跳下车带领大家安装防滑链。棉衣被冻硬,手指被冻僵,安装速度却没有放缓。陈指导员说:“每次行车,支部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站排头、冲前头。这是我们连从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传统。”

这个连队于1950年冬在鸭绿江边组建,官兵们用滚滚车轮和血肉之躯,在抗美援朝战场打出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战争胜利,部队转隶。这支“铁骑”常年执行应急运输保障任务。70多年来,任务区域在延伸,战斗堡垒始终坚强挺立任务一线。

去年,连队执行油料运输任务。途中,车队行至某兵站准备休整。突然接到通知,加油设备故障,最快也要第二天修好。

等,耽误一天行程。不等,到下一个兵站将近200公里,路上风险未知。

“不能耽误任务进度!”党支部一班人立即碰头研究,达成一致意见,请示上级同意后,经过艰难跋涉,部队按计划抵达。

“每一个任务,都离不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在该团,党员队伍在大项任务中发挥尖刀作用,在关键岗位设置“党员示范车”,执行急难任务前成立“党员突击队”。用官兵的话说:“党员都是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先锋。”

“海拔到了一定高度,检验的就是人生境界。”党员、一级上士李兆年说,行驶在“天路”之上,艰苦、风险甚至牺牲离每名官兵都很近,“没有信仰是支撑不下去的”。

前不久,连队执行保障任务。车队行至一处高地,车速渐渐放缓,鸣笛三声,缓缓停靠在路边。激越的鸣笛声穿透山谷,久久回响。

雪峰下,一座纪念碑巍然矗立。官兵们迅速下车,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鞠躬,敬礼,肃目,不少官兵眼含热泪。

这里是康西瓦,全军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没有专职守墓人。征战喀喇昆仑的汽车兵,往来间都会前来“探望”长眠于此的先辈英烈。

陈指导员说:“驰骋在高原运输线上,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追寻初心的历程。”

传承的是血脉,不变的是初心。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年官兵的成长教育无需多言,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信仰的洗礼。

点火,启动。连队继续踏上运送物资的漫漫征途,声声汽笛再次响彻天际。朔风袭来,风声由远及近,应和着此起彼伏的汽笛声,似战马嘶鸣,连同官兵们眼中迸发的无畏与坚毅,一起驶向远方。

西部战区空军某汽车运输团执行物资运送任务。邓世宁摄

每一句“开进”的背后,都是千百次的反复锤炼

秋日清晨,旭日东升。“开进!”该团驾驶学兵训练拉开大幕。

学兵崔杰将驾驶车辆穿过峡谷、跨越大河,经历6种地形地貌、7类道路条件,翻越12座高山。

高原天气多变,一日经四季,十里不同天。行进途中,天空忽然飘起小雨,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崔杰降低车速、拉大车距,打开警示灯,在漫天雨雾中继续行驶。

在险难处设课堂,已成为该团近年来的训练惯例。随行教练员、二级军士长张端才表示,只有实战化训练“加码增量”,才能做到任务中风雨无阻、按时送达。

平坦的道路练不出过硬的驾驶员。去年一次演练中,导演部在一个路段同时设置了两处特情。

身处陌生地域,在没有提前做足功课的情况下,某连官兵只能仓促疏散车队、开展伪装与防护,一番“手忙脚乱”。好在后半程车队驾驶员凭借过硬技术,赶在预定时间之内将物资运送到位。

训练结束,该连李连长心有余悸:“要是再出现一次‘敌情’,恐怕任务都完成不了,何谈精准高效?”

每一句“开进”的背后,都是千百次的反复锤炼。想要信心十足地吼出那句“开进”,积累和沉淀少不了。

高原摆战场,雪域砺精兵。李连长带领任务官兵积极开展野战条件下复杂道路驾驶、夜间闭灯驾驶、搓板路驾驶、途中急救等技能训练,加强单兵战术、野战生存、车辆隐蔽伪装等课目训练,全面锤炼“走、打、吃、住、藏、救、修、防”等综合素质能力。

“一切向战聚焦,精武强能有了新标准。”该团领导感慨,随着部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汽车兵“上车能驾驶、下车能战斗”的传统“双能”,已不能满足战场保障需要。只有正确审视战场定位,抓实战斗力建设、保障力生成,才能完成保障打赢的使命任务。

与战场紧密相关的5类17项训练课目,成为了今年学兵考核的主要内容。

室外寒风刺骨,坐在驾驶室里的学兵陈清龙却满头大汗——耳畔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视线也被周围升起的滚滚浓烟干扰。他小心翼翼地驾驶车辆连续通过障碍物,不经意间,车身已经驶出线外……

“这样的课目对于学兵,会不会太难?”面对疑问,该团领导的回答斩钉截铁:“不经历训练场的‘难’,就没办法应对战场的‘险’。”

西部战区空军某汽车运输团在大漠戈壁急速行驶。邓世宁摄

“天路”闯关,要随时准备应对下一个挑战

行驶在新藏线上,海拔越来越高、气候越来越恶劣。云端驾驶,是对这条“天路”的真实写照。

在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垭口,两旁山峰如刀砍斧劈,塌方、泥石流等险情时有发生,山下立着一块印刻“西出折多”的石碑。对该团官兵来说,执行高原运输任务,这是必经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行驶,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汽车兵的驾驶技术和应急处置能力。

那次行车,令学兵赵凯祥记忆犹新。“山体滑坡!”当时,赵凯祥驾车随第一梯队刚刚通过傍崖山路,突遇塌方,车队被“拦腰截断”。

得知情况后,指挥员韩立刚迅速决断:“一梯队按照原定计划前进至目的地,二梯队重整队伍原地掉头跟随指挥车绕行避开危险路段……”两个梯队依令密切协同,安全高效处置了突发险情。

一路机动,一路险情。机动途中随即展开的特情导调,让汽车兵们应接不暇。

“‘敌’侦察卫星即将过顶。”官兵们迅速利用地形为车辆披上伪装。“遭小股‘敌特’袭扰。”警戒人员及时报告情况,应急分队果断还击。机动途中,“敌情”接踵而至,汽车兵们见招拆招,灵活反应,逐一化险为夷。

“未来战场,突发情况随时会有。天路闯关,要随时准备应对下一个挑战。”韩立刚感慨,应对这种带着“硝烟味”的考核,得有过硬的技术和心理。

戈壁星夜,静得出奇。发动机的轰鸣打破了沉寂,又是一个战斗的夜晚。

已成长为驾驶骨干的赵凯祥整装待发。随着一声急促的哨音,车队关闭大灯,依次驶离车场。

“各车注意,前方通过达坂,控制好车距和车速……”这段路危险重重,塌方、泥石流等险情时有发生。虽已多次带队行驶新藏线,但韩立刚仍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一边核对路线,一边观察路况冷静指挥,车辆通过一处处危险路段。

韩立刚介绍,这段道路最窄的地方仅允许一辆车通过,山顶又时不时会滚落碎石,“每一次通过都不能掉以轻心”。

在这条艰险的“天路”上,他和战友们克服高寒缺氧,战胜艰难险阻,碾冰踏雪、风餐露宿,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旭日照耀山巅,霞光辉映迷彩。透过薄雾俯瞰前路,汽车兵们再次启程,绵延前行的车队犹如巨龙盘旋……(田振宇 邓世宁)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