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20:30:57 来源: sp20241125
8月28日至29日,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人民网 方经纶摄
人民网合肥8月29日电 (方经纶)农业、能源、健康、医药、食品、环保……这些领域都将因“合成生物”迎来变革机遇?
8月28日至29日,在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上,“政、产、学、研、用、金”等各方嘉宾齐聚一堂,共商中国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以合成生物驱动的生物制造快速发展,赋能各行业转型升级。大会上发布的《2024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观察》指出,生物制造是将生物体的功能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和加工。作为一种新型制造范式,生物制造不仅为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人类健康、材料创新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表示,未来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将联合起来对生物体进行重新布线和编程,高效、经济、环保地生产更廉价的药物、食品和健康产品,为汽车提供绿色能源,为治疗癌症和遗传病等重大医学难题提供新手段,最终从多方面改变大家的生活。
“通过相关技术控制饲料添加成本等方式,可使农业发展更具有安全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表示,农业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应用研究多聚焦植物天然产物开发、农作物性状改良、畜禽动物改良、病虫害防控、食品加工、农药肥料生产、动物药物及疫苗等方面。
同时,多位与会专家对生物制造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认为,当前,生物制造处在以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5.0阶段”。我国在生物设计能力、生物质转化能力等技术层面,研发周期等成本层面,基因技术市场准入等政策层面以及逆国际合作层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模型的发展为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指出,下一步,要从“赋能基础研究”和“赋能生物工程”两个层面“做好当下”。建立健全从基础研发、成果转化到应用落地的支持体系,做好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管理,加强科学监管,为生物制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教授、主任陈国强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挖掘生物制造产业潜力。以合肥为例,合肥汽车制造、面板等产业较为发达,生物制造企业可以根据主导产业需求来调节研究方向,制造配套产品,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以探索更多发展可能性。
大会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联合行业内首批8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的“生物制造产业方阵”正式成立;由中国生物制造大会执委会发起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
(责编:申佳平、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