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期间,关注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5-01-11 06:24:21 来源: sp20250111

  生活在海外,中国留学生们需要独自面对陌生环境、学业压力、文化差异等现实问题。

  近年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正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留学生和专业人士,听听他们应对心理健康挑战的经历和建议。

  和亲友保持沟通

  李萌萌在美国留学,她坦言留学之初对新环境感到好奇、兴奋,但随着新鲜感的消退,留学心理压力逐渐显现出来。李萌萌说:“上课时老师语速过快我会听不懂,有时被叫到回答问题,我会紧张。看到身边别的同学应付自如,我在心中不免感到沮丧。”

  为了消解负面情绪,李萌萌尝试了一些方法,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向亲近的人倾诉。“留学期间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我的发小也在留学,我和她虽在不同学校,但面临相似的处境和问题,因此我们经常分享生活,互相支持。此外,我每天都和父母语音聊天,他们时常鼓励我,给我战胜挑战的动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培训部教师李同归认为,留学期间夯实心理安全感相当重要。他说:“这需要留学生跟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把自己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真实地表达出来,获得支持和安慰。这能让自己不孤单,感受到与他人、社会的联结,对将来怀有希望。”

  日前,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向领区中国留学生发布关注心理健康的温馨提示,建议中国学生出国后及时告知家人就读的学校名称、住址以及校方、房东、同学好友等联系方式,同时将国内亲属联系方式告知校方、房东、好友等,以备不时之需。大家可通过多种方式以约定的频率或时间与家人定期沟通,及时报平安,避免引发不必要担忧。

  培养兴趣爱好

  “刚来英国时不免感到孤独。”在英国上学的刘铭雨说,“我所在的环境中国人不多,可以同频交流的人少。不仅如此,英国多阴雨天,尤其到了冬天,天黑得早,受天气影响我很少出门,宅家时情绪容易低落。”

  “据我观察,部分中国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很难交到要好的朋友,适应不好海外的生活。”荷兰中国学联主席陈榆说,“一些同学表示自己社交圈狭窄,同时长期身处国外,难以疏导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产生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对此,李同归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有效调节情绪。他说:“学子们从现在开始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并且坚持下去。当大家留学在外心情不愉快时可以做感兴趣的事,心情会变得更好。”

  刘铭雨有切身体会。她说:“我喜欢打羽毛球,在学校健身房里认识了几名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之后,我主动约大家一起打球。我们渐渐熟络起来,成为了好朋友,除了运动,我们还一起去超市、图书馆等。”

  “兴趣爱好让我的生活丰富起来。”刘铭雨说,“当沉浸在羽毛球运动中时,我感到充实快乐。我建议同学们积极尝试不同活动,发现自己的爱好,比如参加学校的足球、话剧、动漫等社团活动,结交朋友,让留学生活更有趣。”

  “加入动画社团,不仅提升了我的外语水平,也让我更快、更好地融入了新的环境。”韩国首尔大学的杜昊伦回忆说,“当时,我刚来韩国留学,韩语还不够流利,对周围环境也有些陌生。在社团里参加活动,就必须要和大家交流,因此我的韩语进步很快,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释放压力积极应对

  一些留学生表示,当学业、求职压力加剧时,难以避免出现紧张、焦虑、痛苦等心理症状。

  李萌萌说:“美国学费昂贵、生活开销大,有不少同学为了不辜负家里期待,迫切追求好成绩、优质实习机会,这时不知道如何调节,就容易陷入苦恼无法自拔,精神上处于高压状态。”

  如何有效释放压力?李同归建议说:“同学们要有自我效能感,它指一种‘我一定能做好’的强烈信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抗压能力,需要有意识地激发出来。心态的调整并不容易,最直接的方法是从改变行为开始。可以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坚持跑步、锻炼,多设几个闹钟督促自己早起,这是当下完全能做到的。有了积极的行动,心态自然会受到影响变得开阔,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大家要留意情绪变化,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李萌萌说,“如果出现心理不适,尽早与家人、老师、朋友同学沟通交流,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积极疏解。据我了解,不少学校有心理健康中心,里面专业的老师会和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一对一交流。美国部分学校还有心理服务类社团,其中的志愿者接受过专业培训,倾听大家的烦恼和困惑,做大家的‘树洞’,帮助咨询者打开心扉。”

  在美国上学的庄沁认为,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时刻很重要。他说:“当达不到为自己设定的高目标时,内心很难感到幸福。当感到焦虑时,我认为要去做具体的事,比如打扫房间、做饭、看场电影等。其实,‘会生活’是一门需要习得的技能,大家可以多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内心充盈富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发挥创造力,做事事半功倍。”(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