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1:23:21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网 昆明3月3日电 (陈晨)“重返滇缅战场 讲好云南故事”大型公益讲座周末在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举行,85年前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历史在华侨大学教授林少川的讲述下再度鲜活。
图为林少川讲述他和南侨机工的故事。李嘉娴 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重要港口和对外交通要道基本沦陷。1938年新修建的从中国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当时,这条紧急抢修的战时“生命线”,急缺大批技术娴熟的司机与机修人员。1939年2月,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号召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3200余名南洋华侨响应,短短数月就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抵达昆明支援抗战。这个特殊的华侨群体,被称作“南侨机工”。
“他们是华侨史上最有组织、规模最大、最英勇悲壮的抗日英雄群体。”林少川说,“但南侨机工的事迹一度尘封,鲜为人知。”
岁月几度秋,英魂使笔驱。1985年8月15日,67岁的南侨机工老人蔡汉良找到了在华侨大学教华侨史的林少川,向他讲述了那段告别南洋、归国抗战、出生入死的历史。
“不听不知道,一听不得了!”林少川当即决定,“我要把他们写出来、传播出去。”
自此,林少川致力“重拾”南侨机工抗战史,四十载岁月中,他曾只身深入云南、四川等8个省共计64个市县进行采访调查,找到一百多位南侨机工及部分遗属,抢救整理历史证件、档案史料等大量一手资料。《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等著作陆续出版,归国赤子模糊的身影开始逐渐清晰鲜活。
新加坡华侨、卓有声望的机械工程师王文松自带全副机修器具,带领同伴10余人回国,招聘告示显示的机工月薪只有他原先工资的不到二十分之一;马来西亚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与弟弟李锦容一同回国抗战,直到在滇缅公路翻车受伤才被发现是女郎;刘瑞齐瞒着家人在新婚之夜放下婚戒、手表和钥匙,告别熟睡中的新婚妻子奔赴战场;新加坡华侨许志光将一家老小送回故乡福建,了却牵挂,一心参战……
图为南侨机工罗开瑚(资料图片) 。刘冉阳 摄“1939年2月至8月的半年内,司机、修理工、富家子弟、工程师、大学生等纷纷响应号召,前后9批、约3200名华侨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林少川说道,“他们放弃了平静的海外生活,心甘情愿来滇缅公路上闯一个个生死关。”
在滇缅公路上,每个南侨机工都要闯“险路关”“雨季关”“瘴疟关”“空袭关”四个生死关。在紧张的军事运输中,南侨机工沿途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要横穿激流水深的漾濞江、澜沧江和怒江,还要穿过“烟瘴之地”。
“一旦出现翻车,车毁人亡是唯一的结果;一旦被敌机看到,就尸骨无存。”林少川说,“雨季的时候行车就像老牛拖犁,南侨机工备着长长的木板放在车上,碰到比较危险的路段就当枕木用。”
关关难过关关过。功果桥一半桥面被炸入澜沧江,南侨机工就用144个汽油桶扎成大浮筏过江;空袭不断,滇缅公路两旁少有树木、难以隐藏,南侨机工就转在夜间闭灯攀缘坡度约60度、需180度拐弯的“二十四道拐”······
图为游客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资料图片)。刘冉阳 摄据记载,1939年至1942年间,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物资约50万吨,九成以上都由南侨机工运输;约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为之牺牲。
“南侨机工不该忘、不能忘。”林少川奔波半生,勾勒着他们的身影,“我每一次到滇缅公路都会默默向机工们致敬。想到他们中有些人还躺在江底,我的眼泪都会流出来。”
2022年10月29日,世上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与世长辞。世上再无南侨机工,但他们的赤子之心被铭记着。“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在滇缅公路的起点矗立;《南侨颂》歌声飘荡……
逝去不是结束,历史会回到每一个人身上。正如南侨机工后代汤晓梅说的那样:“我们记得,他们便永远活着;我们继承的不是功勋,而是精神。”(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