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6:54:13 来源: sp20241215
科技日报昆明6月10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界面区成像光谱仪(IRIS)以及其他望远镜的数据,详细研究了太阳黑子中色球层本影波的精细结构,并在揭示其驱动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太阳物理》上。
本影波是在太阳黑子的本影内发生的一种波动现象。按照形态结构的不同,本影波的精细结构可分为波纹状模式和螺旋波模式。随着观测水平和计算能力提高,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本影波的本质是沿着磁力线向上传播的慢磁声波。然而,目前科学界还不清楚这些慢磁声波是由声学波驱动还是由磁对流所产生。
为了揭示太阳黑子中本影波驱动机制,云南天文台硕士研究生张鑫生和导师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及其合作者,主要基于IRIS SJI 2796 ?成像数据,详细研究了活动区NOAA 13023中两个太阳黑子的色球层本影波的精细结构,并进一步统计分析了本影波起源的空间分布。通过追踪螺旋波模式的运动,他们首次发现,在本影内会同时存在两个单臂螺旋波模式,二者可以在相同或者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
此外,通过统计单臂螺旋波模式的振荡中心在本影内的空间分布,研究人员发现,色球层本影波在5—9兆赫的高振荡功率区域反复触发,并且大部分本影波发生在本影的暗核和强磁场区域,而不是暗核之外那些磁对流更强的区域。因此,此项研究表明,色球层本影波很可能是由声学波驱动的。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