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 生态向好

发布时间:2024-11-18 16:40:53 来源: sp20241118

  在策勒沙漠研究站,塔里克(右)与站长曾凡江在选择适合的试验田。   受访者供图

  清水孝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祖睿甫。   王加喜摄

  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石刻非遗传承人指导外国参观者(右)进行玛尼石凿刻。   马铭言摄

  在宁夏银川市,外国嘉宾在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清洁能源展区与参展商交流。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一列装载机械设备、汽车和笔记本电脑的中欧班列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发车。   新华社记者 黄 伟摄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世界……近年来,占中国国土面积七成多的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焕发出盎然生机。许多在西部地区工作、生活的外国友人见证这些变化,在这片广阔天地施展才华。

 

  “这座活力城市深深鼓舞和感染了我”

  本报记者  姜  峰

  “重庆是一座我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重庆定居5年,瑞士人拉斐尔·祖姆斯特格(中文名祖睿甫)深深爱上了这里。在他看来,重庆产业发达、交通便利、生活宜居。“更重要的是,重庆有很强的进取氛围,正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国际市场。人们有干劲、有冲劲,这座活力城市深深鼓舞和感染了我。”

  2022年,祖睿甫担任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涉外法务经理一职。目前,该产业园已成功孵化企业近40家,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为中国与包括瑞士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企业搭建了桥梁。祖睿甫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等中国国家战略的落地,重庆在中国西部对外开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难发现,欧洲企业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感兴趣。对希望开拓潜在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颇具吸引力,而且这里距离东南亚市场也很近。”

  5月7日,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延长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12个国家免签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听到这个消息,祖睿甫很高兴,“据我观察,中国瑞士商会的会员企业已享受到政策利好。这项政策极大便利了双方人员往来,只需要订一张机票,就可以出发前往中国。这有助于拉近两国间的距离,促进贸易交流和友好往来。”

  祖睿甫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帮助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同时也帮助欧洲企业来中国西南地区开展业务,寻找合作机会。“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杯”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正是这样一个为双方企业提供沟通交流机会的平台。这项年度赛事已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600多个商业项目参与,其中30个项目落地两江新区。

  从2022年起,祖睿甫一直参与该赛事的组织工作,为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搭建覆盖政府机构、海外高校、商协会等在内的通联网络,持续发掘全球创新项目。最近,他和同事每天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发布参赛项目信息,邀请业界专家、投资机构等参与路演,为项目团队牵线搭桥……“欧洲有很多初创公司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大赛让他们知道重庆,了解其项目和重庆产业之间合作的可能,进而促成双方的合作。”祖睿甫说。

  近年来,重庆与瑞士各大区在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在两江新区,已经有近10家瑞士大中型企业落户。祖睿甫介绍,为进一步促进交流,中瑞双方联合创立的拉珀斯维尔创新中心将在明年动工建设,该中心位于瑞士大苏黎世区,“作为产业园的分中心,它将在当地孵化项目,同时与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联动,为瑞士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做前期准备。”

  “创业就像拼拼图,技术、管理、生产、市场各环节缺一不可,要素齐备才有可能成功。产业园作为其中一块拼图,希望吸引各方共同参与,把拼图凑齐,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祖睿甫说。

  (谢力参与采写)  

 

  “感受到学校的开放包容”

  本报记者  张丹华

  去年10月,在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家初创医疗科技型企业新增了一名合作伙伴——日本北海道大学终身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教授清水孝一。清水孝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工程,在光学工程的医学应用领域也颇有建树。“这家公司虽然规模中等,但很有发展潜力。”他对公司的前景充满期待。

  除了在这家初创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清水孝一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讲席教授。“此前在日本高校工作期间,我认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他们刻苦、上进的品质让我印象深刻。在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介绍下,我与这所中国高校结缘并决定到这里工作。”2021年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清水孝一很快投入科研教学工作中,先后开设“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基础”等英文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项目是清水孝一来到中国后申报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按照项目要求,高校独立引进的人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科研攻关的形式服务企业创新需求。清水孝一发挥自身在临床医学中的专业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帮助其突破产品研发瓶颈。他还以个人名义捐赠了一批光学实验设备给合作企业,希望培养一支具备光学医学应用产品研发能力的科研人才团队,助力中国西部发展。

  “我很欣赏这个项目,它利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来帮助解决企业缺乏创新人才的问题。作为科研人员,我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能够深度参与并促进政府、学校、企业间的合作,清水孝一很兴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给予我很大支持,也让我感受到学校的开放包容。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赋能中国西部发展,作为见证者、参与者,我很开心能有机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清水孝一对西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大雁塔、曲江池、青龙寺……这里的历史文化让我倍感熟悉,人文关怀也让我宾至如归。”同时,在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他也感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焕发出的新魅力。“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和移动支付技术非常发达,生活非常便捷。”

  回忆起20年前第一次来西安时的场景,清水孝一十分感慨陕西这些年间的发展进步,“科技创新方面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2023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较2020年增加3.33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稳步提升,居全国第七。“在我看来,中国政府和高校正在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接纳来自全球的科技人才。我将会继续留在中国,留在西部,寻求事业上更大的发展。”清水孝一说。

 

  “生态向好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李亚楠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策勒沙漠研究站附近,黄沙止步于此,大片的草地和灌木出现在眼前。从“人退沙进”到“绿进沙退”,科研人员正努力让沙漠变成绿洲。自2019年起便在新疆生地所工作的巴基斯坦籍副研究员阿卡什·塔里克亲历了这一生态变化的发生。

  塔里克一直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和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科研丰富沙漠植物种类,促进植被恢复。“具体来说,我所在的团队主要围绕风沙危害过程及防沙治沙技术集成与示范、荒漠植物逆境适应策略与可持续管理模式、绿洲农田高产稳产技术与绿洲稳定性机制、荒漠生态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这4个领域开展研究。”塔里克介绍,团队还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优势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养分、盐分和温度的适应和响应机制,“我们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极端干旱区多年生植被可持续管理的技术方法和实践途径,在科研支持下,当地环境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转变。”

  一起寻找适合的实验地点、准备地块、播种、定期浇水……在策勒沙漠研究站工作期间,塔里克的团队很重视与当地村民合作开展研究,“他们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参与者,了解与生态相关的基本常识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为此,我们安排了各种科普活动增进他们的理解,并教会他们如何让这些植物继续生长下去,让生态治理更可持续。”

  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塔里克感受到生态改善给新疆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推广流动沙丘治理、肉苁蓉接种、棉花双层双株高产栽培等技术,越来越多村民开始种植林果、肉苁蓉等特色经济植物,在防风固沙的同时,还能发展产业。”随着生态不断变好,当地沙漠旅游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经济植物种起来了,绿色多起来了,当地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生态向好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塔里克说。

  今年,新疆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全力完成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沙治沙任务,有效改善南疆生态环境。这一目标与塔里克的职业规划高度契合,“我想进一步探索自身研究领域内的不同课题,中国有能够让我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我希望继续在这里从事科研工作。”谈到未来的研究重点,塔里克干劲十足,他准备与团队研究沙漠—绿洲过渡带的稳定性机制及其可持续管理技术,为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保育和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0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