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7:37:48 来源: sp20250102
最近,媒体曝光了研学的一些乱象,引起舆论关注。这些乱象包括且不限于:价格昂贵,师资水平不高,研学机构缺乏专业资质,管理混乱等。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月入一万不够研学7天”“研学游变‘到此一游’”“比普通旅游团贵两三倍”之类的吐槽,也颇为常见。
从价格来看,研学团的费用远高于一般的旅游团,也比自助游要贵得多。这笔钱到底花在哪里,很多家长和学生也说不清楚。媒体报道,某学校组织的暑期夏令营的价格表显示,3天2晚的活动价格皆在人均2000元以内,4晚以上的产品价格在3580元/人至5680元/人不等;出国的研学团就更贵了,6天5晚的新加坡夏令营价格为13980元/人。这对不少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大开支。虽然有不少机构表示,研学的高昂费用,主要用来请专业的讲师。但在不少人看来,一些研学机构的讲师水平并不令人满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研学效果。
顾名思义,研学游就是在游玩中学习,在研究中游玩,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近年来,研学游特别火爆,很多商家认准了庞大的市场与家长们的迫切需求,尽管自身缺乏专业资质,也不懂研学,也会开设各种名目的“研学团”。至于研学讲师,有些从导游转行而来,有些则是在校大学生,或缺乏学术水准,或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难免会造成上述研学乱象。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不少研学游都涉及文化领域,不仅故宫、颐和园、莫高窟等经典“打卡地”会成为研学团的首选地,还有一些机构打造“山西古建筑研学”“洛阳考古与历史研学”之类的项目,价格也不便宜。但是,如何向非专业的孩子们介绍那些艰深的学问,并不容易。
现实中,一些“精品团”确实能请来专业、资深的讲师,甚至一些知名大学教授也会参与其中,但收费往往很高。另一个极端,就是打着“研学”旗号的各种商家商业行为,其实只是带着孩子们走马观花地闲逛,恐怕学不到真东西。
一些博物馆对研学团的态度也比较“暧昧”。博物馆自然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对文化产生兴趣,却又担心混乱的研学团干扰馆内秩序。网上也不时出现一些游客吐槽研学团的孩子太吵闹、影响其他人参观体验。
从“文化消费”的维度,研学游背后的市场情况较为复杂。不少给孩子报名的家长,都属于高薪群体,甚至有商家专门做“高端市场”,专注去赚“高净值人群”的钱。这些家长往往还特别舍得给孩子花钱,哪怕他们知道研学的效果未必有多好,也愿意拿出不少钱给孩子报名。还有一些家长见其他家长报了研学团,在跟风与攀比心理之下,也不会在研学游上吝惜金钱。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于研学行业早有规范。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曾经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到研学要坚持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但在现实中,研学市场非常庞大。消费能力强的家庭,会对研学的“服务品质”有更高要求,自然难以再遵循公益性原则。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研学的目标与方法,这本来也是符合实际需求的,只是要让价格对得起研学项目的水平,才能赢得家长的长期支持。
博物馆、历史古迹等文博场所,确实应该是研学团展开活动的地方,但只有优质的研学团,才对得起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文化财富。说到底,研学游到底好不好,不应由研学机构来评判,而是由学生与家长来判断。家长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知,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研学项目,不盲目跟风,才是一条正道。
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