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1:59:20 来源: sp20241110
图为烟台大学教授张全胜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一座房子,没有任何钢筋水泥,而是用秸秆、竹子为原料建成。这是烟台大学副教授郑彬及其团队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上亮相的作品“北方印宅”。该作品获得竞赛单项一等奖。
近日,记者走进烟台大学看到,该作品突出“零碳”特色,建筑北侧两层,南侧一层,形成一个整体的单坡式屋顶;建筑功能形体为简洁的“L”型……“我们团队聚焦于开展低碳建材与绿色建筑专项研究,希望探讨一种全新的‘地域化生态住宅’,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郑彬表示。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烟台市正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而作为驻地高校,烟台大学瞄准绿色低碳目标,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冬季是海草播种的季节。寒风料峭中,烟台大学教授张全胜带领烟台大学蓝碳研究团队又一次赶往长岛,深入小黑山、庙岛、陀矶岛等地开展海草种苗培育工作。
过去的十几年,这支团队已在长岛完成了鼠尾藻、裙带菜、海带三种海藻场的构建与修复研究工作。基于细胞工程的特色经济海藻—萱藻的低碳养殖达到规模化水平,海草床修复新模式也逐渐成形。
地处烟台的长岛,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前正在打造国际零碳岛。张全胜及其团队也参与其中,为海草床、海藻场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他们创新的“种子库—种子—生态界面—海草床”海草修复模式已经得到业内认可。
蓝碳研究团队在烟台大学并非个例。该校聚焦绿色低碳相关学科发展战略布局,聚力学科顶尖人才引育,形成一批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科研创新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专家侯保荣曾说:“中国海洋腐蚀每年损失7000亿,如防护到位可减损三分之一。”烟台大学教授刘志勇带领团队针对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退化和结构内部筋材锈蚀的突出问题展开了研究。给钢筋表面穿上“防腐外衣”是阻止或减缓钢筋锈蚀的有效手段。刘志勇团队研发的水性环氧树脂涂层通过增韧技术有效提高其延性和韧性,解决传统环氧涂层易开裂老化的问题,降低制造成本。
据了解,该技术目前已试点应用于胶东地区海洋牧场新型装配式人工鱼礁项目以及城市快速路建设。
建立特色学科专业
在烟台大学,瞄准绿色低碳的独一无二创新还有不少。
烟台被誉为“核电之城”,与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核电“巨头”关系密切,还部署了“培育千亿级核电装备产业,打造中国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的目标任务。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唯一的核学院——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成立。这里的核工程与核技术学科,是该省唯一的核学科,肩负着助力打造烟台核电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使命。
“‘立足烟台、服务烟台、融入烟台’是我们的理念。自学院成立以来,我们与核电厂等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助力学生生产实习。这成为我们不断拓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院长刘仲礼告诉记者。他们与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共建了山东省核电技术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培养能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核工程、核电运营、核能综合利用以及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中核山东核能有限公司、核工业学院共同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在核电装备、核工程与核技术、信息通信、环境等专业领域深入合作,打造核装备与工程技术人才高地。
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郝曙光表示,近年来,该校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高水平大学建设各个关键环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周媛媛)
(责编:郝孟佳、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