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暖和,心里热乎”

发布时间:2024-11-18 20:11:48 来源: sp20241118

  11月13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热力分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供暖设施进行巡检。   刘智峰摄(人民图片)

  11月28日,安徽省滁州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该市南谯区一处热力站对供暖用电设备进行检修。   宋卫星摄(人民图片)

  11月21日,一列满载电煤的货运列车奔驰在通(通辽)霍(霍林河)铁路线上。   李季春摄(人民图片)

  近期,受寒潮天气影响,中国多地气温骤降,北方地区已全面进入供暖季。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各地区各部门正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在互联网上,不少网友晒出自家室内温度,并表示:“今年供暖提前了”“一回家,暖意融融”“家里暖和,心里热乎”。

  

  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今年汛期,京津冀、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灾后重建牵动人心。这个寒冬,受灾群众住进温暖的房子了吗?取暖设备设施维修恢复了吗?

  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住有所居是关键。据人民网报道,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环绕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的大泥河、小泥河水面已经结冰。村西头的赵志山家,白墙蓝瓦3间新房拔地而起。推开门,赵志山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脸上带着入住新家的喜悦:“以前取暖靠火墙、火炕,现在新房用上了地暖,房间里热乎乎的。”灾后,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派出90支队伍赴尚志市等受灾较重地区,完成房屋安全鉴定1.87万户。根据灾损程度,综合采取维修加固、翻建新建、借用公房等方式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经过评估,赵志山家被纳入翻建新建范畴。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8月,洪水冲毁了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200多间民房。两个多月后,200余栋新房在地基高、地势平的区域异地重建。70岁的村民徐中仁打开门,热情地把记者引进屋。一道门,隔着两个季节:屋外,寒风刺骨;屋内,温暖如春。徐大娘指着房子满心欢喜地说:“这房子,杠杠的,三七墙,钢房梁,水泥立柱,地基强,三层夹胶玻璃,断桥铝的窗。”“三七墙”是指外墙体有37厘米厚,保暖性好,冬暖夏凉。

  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取暖设备设施需到位。据人民网报道,北京市门头沟区把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作为硬任务,取暖工作落实落细到每家每户,对全区的清洁取暖设备进行入户巡检,具备居住条件住户的设备维修恢复全部完成。

  据央视网报道,河北省邢台市、廊坊市等受灾严重地区,逐项逐户解决制约群众温暖过冬的痛点难点。涿州市组织多轮供热设备设施巡检,加强对修复设备的监控,确保供热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据央广网报道,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把按时保供暖作为一场硬仗,成立工作专班,组建抢修队,出动600余人次对全县5台燃气场站及供热设备、供热管网开展精细巡检、设备升级,修复燃气管线受损天然气管道145.85公里,修复受损调压箱、阀门井等供气设备设施198个。

  能源供应平稳有序

  供暖季能源需求攀升,保暖保供进入关键期。各地区各部门加大能源供应保障力度,全力以赴迎峰度冬。

  保暖保供,能源供应是基础。据人民网报道,煤炭行业加快释放优质产能,全力保障冬季用煤需求,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与此同时,在采暖季开启之前,煤电企业加紧推进煤炭储备工作,为冬季供电供热攒够“口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加强煤炭生产监测调度,推动地方和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稳产增产。

  据央视网报道,各地主要电厂多措并举,全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确保冬季能源供应稳定。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近日刚刚完成两台60万千瓦空冷机组供热改造,实现多模式供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满足约20万户居民的供热需求。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11月初,中国最大储气库——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呼图壁储气库启动今冬供气。随着储气库注采井采气阀门的开启,600万立方米天然气进入管网,奔向千家万户。今年,呼图壁储气库完成注气储备任务29.7亿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国家管网集团加速“全国一张网”织网组网,通过新建主干管道和已建设施扩容“双管齐下”,消除输送瓶颈,提升冲峰能力。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外输管道于近期成功投产,实现与中俄东线等多条天然气主干管道互联互通。今冬明春供暖季,进入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输送的资源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立方米。

  保暖保供,能源运输至关重要。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随着气温转寒,电煤运输需求日渐旺盛。一列列满载煤炭的重载列车,在大秦铁路湖东站集结后,一路朝东向港口奔驰。大秦铁路西起山西省大同市,东至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是“西煤东运”的重要能源通道。为保障电煤运输,大秦铁路及时畅通集货、疏港、运输各环节堵点,对存煤不足的电厂随时开行“点对点”直达列车。

  能源既要保供,又要稳价。据新华网报道,今年供暖季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各旗县为没有集中供暖条件的农牧民,提供平均每户约2吨的平价“暖心煤”,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暖心煤’来得太及时了,到手一吨300元,比市场买便宜近一半儿。”通辽市扎鲁特旗巨日合镇牧民白斯古楞高兴地说。目前,通辽市已为25.8万户农牧民提供47.5万吨“暖心煤”。

  绿色供暖日益兴起

  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供暖方式绿色低碳化。在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的同时,促进节能降碳、守护清洁环境。

  核能供暖迎来新突破。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11月25日,中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在山东省投运,在为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将供暖区域延伸至威海乳山市,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该工程可覆盖乳山市主城区630万平方米,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

  “绿电”供暖进入更多家庭。据新华网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开发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陶尔庙嘎查建起光伏发电站,把光电源源不断地送到牧民家里,帮助牧民使用清洁能源取暖。陶尔庙嘎查牧民敖特根巴雅尔说:“过去,冬季烧锅炉需要5吨煤炭,屋里屋外乌烟瘴气。自从用上光伏发电取暖后,彻底告别了‘烧煤倒灰’的日子,减少了开支,家里还干净。”

  地热供暖日益受到青睐。据中国经济网报道,11月15日,中国石化全面启动今冬地热供暖服务,900余座换热站陆续投入运行。本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市、天津市、陕西省、河南省等11个省市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中国石化还通过新能源智慧化生产运维管理平台,将738座地热余热站信息化数据接入平台,推动节能降耗、质量提升。

  氢能供暖逐步兴起。据人民网报道,陕西省今冬启用首个氢能热电联产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为西安国际港务区2万余户居民集中供暖。据介绍,氢能热电联产系统由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发电、电化学储能及余热吸收等部分组成,将传统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效率由40%提升至95%以上,是绿色供暖新探索。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