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中国建筑师通过建筑将“人与自然”理念传递到法国

发布时间:2025-01-10 12:56:01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北京2月1日电 “建筑是凝动的音乐”,诚如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说,建筑能像音乐般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也能跨越时空界限。中国和法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的建筑无论内敛、素雅还是恢弘、华丽,都是全人类的瑰宝。建筑也是两国现代双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值此契机,法国《欧洲时报》专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张利教授,了解两国建筑界的交流状况与未来合作方向。

  曾主持设计北京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及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的张利认为,在行进当中也能保持优雅是法国建筑给他最深刻的印象。中法建筑界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至今,未来还将在气候变化以及数字技术领域继续深化合作交流。

  中国几代建筑师把传统对人与自然的解释传递到法国

  张利介绍,中法建筑界的交流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开始,改革开放后变得更为密切。法国前总统希拉克1997年访华时提出了“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文化交流计划。其后,该项目规模扩大至150人,大批中国优秀的建筑师有机会到法国深造,回国后也为中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张利在工作室接受采访。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秋狸摄

  同时,两国间以建筑、城市为主题的展览论坛和其他互动也持续进行。张利介绍,其中之一是2002年开始的“四国五校”国际联合设计教学项目,清华大学与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Paris-La Villette)均是发起校之一。该项目给各大学研究生提供了共同解决建筑学难题的机会,如今已发展为跨越亚、欧、澳、南美、非等几大洲、十余国的全球联合项目,给多国未来的建筑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国际交流平台。

  另一方面,法国建筑界也少不了中国建筑师的身影。比如1975年出生的建筑师马岩松,他率领的事务所2022年在巴黎17区建成了居住类项目“巴黎UNIC”——这是中国建筑事务所在欧洲建成的首个作品。再如美籍华裔建筑师张永和,其团队2023年在巴黎14区的国际大学城内建成了留学生的“中国之家”——“和园”。

  “(中国建筑师对法国建筑界)更大的贡献来自于中法建筑交流。”张利说,来自中国的几代建筑师源源不断地把中国传统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解释传递给了法国,达成了两国建筑界互相学习的过程。

  法国在建筑理论与建筑思想领域深刻影响世界

  提到法国建筑的影响力,张利认为,法国建筑界对世界建筑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他们对建筑理论知识的梳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法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世界建筑、或者说至少是世界建筑教育讨论的中心。”

  他介绍,文艺复兴之前,建筑知识主要来自言传身教,而法国建筑学院改变了这一局面,其中代表就是著名的巴黎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后回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而宾大当时的“布扎”(Beaux-Arts)式建筑教育体系,实际就源于巴黎美术学院。

位于张利工作室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草稿。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秋狸摄

  在建筑思想领域,法国也一直非常活跃。“在建筑界,我们经常说到‘French philosophers’(法国哲学家)。”张利说,战后,法国涌现了许多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潮在几十年后极大影响并改变了建筑界,其中的代表人物要数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Deleuze),这位法国哲学巨匠的思潮直接影响了后来许多先锋乃至怪诞的建筑形式。此外,还有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以及当代法国哲学家,如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等人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建筑思潮。

  从个人角度出发,张利觉得法国建筑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能够“在行进当中也保持优雅”。他说,法国建筑也会随着时代风格的改变而进行不同的“法国式呈现”,但在这一过程中,法国人能够永远保持应有的优雅。无论是古典时期的建筑,还是巴黎的城市规划,抑或是1996年才建成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可以用不同时代的语汇来‘讲故事’,而讲述的语气和节奏是反驳性的,是一种法国的风格”。

  北京冬奥与巴黎夏奥 可持续发展均为核心

  2022年,张利作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主持设计了中国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等惊艳作品。在建筑设计领域,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我们常说,唯有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张利说,作为一种空间的艺术形式,建筑这种“语言”能够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他形象地说,当大家都在讲述人类共同的故事时,除了故事本身,最吸引人的其实是讲述者独特的修辞、语调、口音,而这些讲述方式就是不同文化的体现。

位于张利工作室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模型。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秋狸摄

  他回忆,位于北京石景山首钢老工业园区的“雪飞天”完工后,一位德国朋友开玩笑说,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最早是从德国鲁尔矿区开始的,“这事儿应该是德国人的特长,中国人怎么可以做得更好?”另一件让他记忆犹新的事是一个美国体育记者打电话过来,说自己虽然并未了解过“雪如意”的设计理念,但凭着去故宫参观的回忆,感觉这个跳台的形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别处哪里都看不到”。

  “雪飞天”的设计理念背后,也是张利的学术专攻——城市人因工程学的体现。这个学科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核心,让城市和建筑适应人,而非让人去适应空间,从而自然而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张利在设计“雪飞天”时特别注重让跳台的角度与记忆中那4个首钢原冷却塔和谐共存。而他也做到了,在充满中华传统色彩的“飞天”赛道滑边,原冷却塔的酷炫背景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样,即将到来的2024年巴黎奥运也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核心理念,致力于让奥运遗产融入城市未来发展,誓言将2024年奥运会举办成为史上最低碳,最环保的奥运会。因此,在巴黎奥组委的规划中,将更多利用现有场馆,新建场馆比例只占5%。

  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者,张利说,巴黎奥运会的思路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如今,更多建筑都在朝着更通用型的公共建筑发展,巴黎奥组委的设想能够极大提升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符合环保诉求,也是建筑界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气候变化与数字技术 国际建筑界的合作方向

  2023年7月,在哥本哈根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张利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这一总部设在巴黎的协会还宣布,北京正式成为2029年(第3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城市。

  国际建筑界未来的关注重点是什么?张利说,目前,全世界都有两个共同问题:一是气候变化,也就是降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碳足迹。这一点,作为人口基数大的城市资源公有国家,中国可以给世界带来巨大启发。

张利获得的奖项琳琅满目。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秋狸摄

  第二个问题是数字技术。张利说,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的城市生活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从前,我们认为许多行为都需要一座专门为此服务的建筑,但现在这种认知变得越来越不成立。此外,新技术也可以让人们用数字模型分析的办法去认知一些人类行为在城市中生活的规律,这些技术带来的改变也将改变未来建筑、城市与人的共同未来。

  张利说,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足迹,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帮助城市更新,这两点也是中法建筑界未来合作最密切的方向。“两个国家的民众和领导人们都关注的问题,那一定也是两国建筑交流时会密切关注的问题”。(文/秋狸)

  受访者简介:

张利在工作室。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夏莹摄

  张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聘教授,国际建协(UIA)副主席(第四区暨亚太大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世界建筑》主编。

  曾任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部长、场馆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负责人、陈述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及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总设计师;还曾任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

  张利的学术方向聚焦于“城市人因工程学”领域,率先将人因分析与设计干预方法用于冬奥场馆的可持续设计,主持了“雪飞天”、“雪如意”等体现中国元素、服务赛后长期利用的冬奥项目。张利还曾主持玉树震灾援建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地区馆及屋顶花园等项目。(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