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高校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5-01-01 07:52:09 来源: sp20250101

原标题:国际传播,高校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步入世界舞台中心。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具有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之一。高校作为人才高地,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多重功能。因此,展现中国形象、推进国际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广大高校大有可为,更应大有作为。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高校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等办学优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双一流”高校国际传播力建设水平逐年提升,海外社交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很多高校加强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交流合作,通过学者互访、学生互换等举措,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文交往;通过举办会议论坛、文化艺术节等方式,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要在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嘹亮发出中国声音上下功夫。在顶层设计上,提升高校国际传播引领力。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调,整体推进发展。首先是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把做好国际传播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进一步凸显国际传播在大学事业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其次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校地企等多方力量资源,系统构建管理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领助力高校国际传播效能持续提升。

在资源共享上,提升高校国际传播聚合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高校是人才集聚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优势。一方面,广大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的大学教师,具备能讲故事、善讲故事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积淀,也为做好国际传播提供了大量的好素材、好故事。通过集聚各高校人才、科研、学科等特色资源,加强协作,优势互补,高校由“单兵出击”转向“集团作战”,注重传播规律,把握好个体与整体辩证关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院合作和国际化合作,合力搭建资源汇聚的国际传播矩阵、学术研究高地和海外联络平台等,有利于为促进国际传播提供不竭动力。

在传播方式上,努力提升高校国际传播生产力。突出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围绕“学科、学风、学术、学者、学生”主题,打造年轻、时尚、多元的校园文化精品。做好科研中心、高端智库、外文出版、国际会议论坛等平台建设,不断推出符合世界潮流,体现中国特色,蕴含高校风格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契合海外受众的审美需求与话语方式精准化表达,增强亲和力、培育认同感。推动海外校友会联络交流,在数字媒体技术赋能下不断扩大海外“朋友圈”,提高国际传播的精准性、实效性。推动在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能量释放,鼓励他们当好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共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李敏、汪令涵,分别系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