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4:27:43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网 北京7月4日电(记者 左宇坤)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蓬勃发展,在极大削减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助推全球绿色转型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发展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助力“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
7月2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与交流项目:可再生能源的环境可持续性”专题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源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国网能源研究院、金风低碳能源设计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参会,聚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展开研讨,为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可持续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与会嘉宾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新型电力系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可以看到风光资源发电单位碳排放量相较于各种传统能源明显降低;从成本和利用角度来看,风光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可以和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竞争。所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是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绿色转型、践行生态文明,特别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但在“风光”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以陆地光伏电站为例,光伏板的遮荫作用会影响降水再分配、土壤蒸发、改变下垫面性质,综合作用下会对地表、局地和更大气候范围,甚至生物群落和土壤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另以风电场为例,风机建设后会改变原有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作用至边界层湍流,进而影响到风、温度和地表植被;风机的大规模布设,也会影响到鸟类飞行和居民生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可再生能源的环境影响不仅体现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也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建筑安装以及退役带来的废弃物处理处置等。因此,“风光”产业发展应该配套低环境影响的范式,全方位支撑产业绿色发展。例如,“光伏+”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种养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等多位一体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风电+”模式也是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同时实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模式。但也要考虑到区域自然禀赋差异,针对性的讨论“光伏+”“风电+”在不同地区推广的适宜性。
此外,专家们还强调,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角度看,环境可持续性是一个长期问题,当前针对可再生能源的配套环境管理政策还比较滞后。例如,对于风机叶片和光伏组件的回收,尚缺少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制度,亟待出台相关的政策对退役回收问题加以规范和指导。期待从组件制造、建设运营、退役回收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前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可持续机制,这对实现向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再生能源过渡至关重要。(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