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4:12:02 来源: sp20241228
去年经济增速按季度看分别是4.8%、0.4%、3.9%、2.9%,今年前三个季度分别是4.5%、6.3%、4.9%。今年二季度的6.3%,跟去年二季度0.4%的基数较低有关。同理,今年三季度的4.9%,跟去年三季度3.9%这个基数提高有关。总的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2%,这与年初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今年发展预期目标,比较吻合。
看一国经济,GDP增速是重要指标,但早已不是唯一指标。中国发展现在追求的是“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规模、速度很重要,但摆在最前面的已经是“质量、结构”了。
您有没有注意到,“逐季”“逐月”的变化最近多起来了。比如,外贸进出口前三季度“逐季抬升”,进口数量已经连续8个月同比增加;就业形势逐渐好转,城镇调查失业率已连续2个月下降;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最近三个月都在逐月提高。
看形势,一看“形”,二看“势”,形在当下,势在长远。可把更长周期里的数据“连起来看”,也可从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看。三季度宏观数据普遍出现稳步向好态势,而不是少数指标向好。普遍向好还是少数向好,含义是不一样的。
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好于整体,民营企业进出口有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0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63.2%、34.2%、26.7%;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
世纪疫情三年多,中国经济的运行虽然受到冲击,但结构优化的进程始终“很倔强”,从未停歇。中国经济的“恢复”,不是要完全回到疫情前。运行状态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在发展质量上,不必“回去”、不能“回去”,要的是一路向前。
与结构优化并行的,往往是新动能的增长。比如,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同比增长6.0%。这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所包含的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两大领域,同比增速都在两位数。这直观地反映着创新力的提升。
看新动能不能只看宏观数据。从全国各地各行业看,新动能培育释放得比较好的地方、行业、企业,整体的经济恢复就会较好。反之亦然,在新动能的培育上如果落后了,就会给整体经济恢复发展拖后腿。
从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消费等数据里,能看到“活跃的样子”。在基本摆脱疫情的直接影响后,接触型服务业的市场活跃度上来了。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揽子措施逐步落实,与民营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指标正逐步转好。
疫情期间,很多经营主体的应对之策是降低活跃度、顶住压力、渡过难关。从三季度看,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主动作为正越来越多。宏观政策的支持始终重要,经营主体的自觉活跃也格外关键。
9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扩张力度进一步增强。这都是预期改善的具体呈现。外贸虽然压力很大,但实际结果是好于预期,这会促进外贸参与者对下一阶段预期的改善。
预期影响着未来。从前三季度的历程看,一季度经历了一段疫情防控转段后的反弹式恢复;二季度遇到的困难比较多,疫情的深度影响还在释放;三季度各项主要指标普遍向好,一是新政策工具见效,二是疫情影响相对退去,三是经营主体展现创造力。前三季度这个“势”,有助于预期进一步恢复。
一是外部环境仍复杂严峻,充满不确定性;二是国内需求仍不足,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三是在总体恢复向好之下,局部地方、行业、企业仍面对较大困难;四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闯关还远未完成。
站在金秋看中国,经济恢复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还在继续。恢复并非坦途,但向好的趋势笃定。
比眼前的恢复更重要的,是把更多的注意力、着力点,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