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能提升,东北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4-11-02 02:50:23 来源: sp20241102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张馨予

  发于2024.3.25总第113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农历二月初二,春耕节至,各地春耕陆续展开。早在三周前,黑龙江省富锦市的许多乡镇已开始清雪扣棚,提早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为一整年的农业生产打下基础。

  富锦市作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黑龙江省第一,同时连续两年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县”。

  今年,他们接到的粮食增产目标任务是4亿斤左右,也就是要增产8%左右。这并不是一个轻易能达成的目标。其背景是,3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长期的课题。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不过,中国的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随着中国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包括富锦在内的许多农业大市,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求索。

  从30.7亿斤到65.1亿斤

  走进富锦市农业农村局的小楼,提高粮食产能的部署张贴在办公室门外的显眼位置。到2023年,富锦市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二十连丰”。

  65.1亿斤,这是富锦市2023年全市粮食的产量。而在2009年,富锦市全市粮食产量为30.7亿斤。富锦市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是过去十余年中国粮食产量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

  2009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比2008年的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000亿斤。

  上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的成效十分显著。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就迈进了1.2万亿斤大关,提前8年完成目标。到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比2008年增产了3000多亿斤,远超上一轮规划的增产幅度。

  从数据来看,过去十余年中国粮食产量提升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贡献格外突出。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腾飞在一篇2023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2008年至2021年,东北地区粮食增产最多,规划期内增产110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37%。而从各省数据看,黑龙江省增产高达729亿斤,为全国省份之最。

  上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之所以能够远超目标完成,一个重要前提是播种面积的持续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1亿亩扩大到17.1亿亩,粮食总产量则新增1000多亿斤。到了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17.8亿亩,粮食总产量比2008年累计增产2000多亿斤。

  富锦也是如此。富锦的播种面积在十多年间有质的变化,从2008年的484.5万亩,扩大到了当前的568.6万亩。

  当然,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县”这一称号的竞争者,富锦所做的远不止这些。富锦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志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首先提到了“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升地力,则是实现粮食增产的一大根本。

  尽管富锦位于土壤条件极好的三江平原腹地,但仍有相当大面积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组建于2014年,该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2014年以前,合作社所在的地块属于低洼地区,水很难排出去,一到涝年就绝产,十年里只有两年能有不错的收成。此外,一到下雨时节,因为田间道路泥泞,车进不去、粮拉不出来。合作社组建时,富锦市政府提出“以稻治涝”的政策,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修建水利设施,修缮田间道路,连片种植水稻,实现粮食增产。

  杨志宇说,过去8年,富锦对于中低产田的改造见到了明显成效。近几年,借着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富锦的地力又有了明显的提升。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富锦市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富锦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15万亩。而根据富锦提供的数据,富锦市全市耕地总面积为920万亩。

  在过去几年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全国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的重要抓手。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2021年9月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30年建设12亿亩高标准农田。

  在地力之外,对于粮食增产,种子的选育至关重要。

  “现在,富锦市种植的品种80%左右来源于农科院。”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明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富锦从2006年起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合作共建,2021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试点工作,富锦又与中国农科院和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先行县共建,对适应富锦地区栽培的品种进行筛选、优化。

  景玉良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党委书记、院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黑龙江省农科院会根据地区积温、对于品种的需求等情况,为地方选择匹配的品种。例如在202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在与富锦的共建中选择了大豆品种“绥农35”,实现了每亩668.6斤的单产,创下黑龙江省高油大豆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良种还需要良法、良技、良机的配套,这是一套提升单产的组合拳。张明秀说,为了提高粮食单产,要根据作物的不同品种配套相应的栽培模式。以大豆为例,近几年,富锦推广大垄密植栽培技术,以变量施肥等技术为辅助,同时配备大豆大垄密植专用农机。张明秀说,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增产幅度可以达到10%以上。

  不过,要让农户接受新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模式,并不容易。杨志宇说,前几年农户对于大垄密植等栽培技术就并不认可,他们尝试推广了数年。张明秀也说,富锦建设了多个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让农户看到新品种结合新模式能够得到10%以上的增产幅度,几年后才逐渐让农户愿意接受。

  近几年,富锦的农业生产中还越来越强调科技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以气象观测为例,富锦市万亩高标准水田示范园内,有东北地区唯一的寒地水稻生态系统野外气象站,主要开展三江平原地区典型下垫面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实验和综合研究。刘春说,气象和农业部门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后,会给广大农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意见,“比如后天有低温,会对水稻生长有害,气象和农业部门马上就会提醒农户灌深水,保证水稻不受冻害”。

  原先,农民种地遵循“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杏树开花种庄稼”这样的谚语,但随着科技应用在农业进一步铺开,刘春发现,现在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在地表达到合适温度时播种,通过抢前抓早提高粮食产量,预防干旱、低温等气候异常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危害。

  关键在于玉米和大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近几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相对稳定。这也意味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面临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易红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比较乐观,口粮的自给率基本实现100%,谷物的自给率在95%以上,但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饲料粮的需求不断提升,产需缺口持续扩大,“这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饲料粮的主要来源就是玉米和大豆。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粮食消费总趋势是居民人均谷物类口粮消费趋于减少,而人均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副食品消费趋于增加,饲料粮消费消耗总量趋于增加。”李国祥也指出,在现有科技水平和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格局下,应促进大豆产量迈上新台阶。

  东北是我国大豆玉米的主产区。以大豆为例,根据2023年年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豆类播种面积为1.8亿亩。而在黑龙江,2023年大豆播种面积为7397.5万亩,播种的任务面积居全国之首。

  富锦一直紧跟国家政策。张明秀说,2009年以前,富锦作为全国重要的大豆主产县,大豆种植面积较多。随着上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的推进,富锦推动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提升,大豆种植面积的占比持续减少。而近两三年,随着省内“稳粮扩豆”的号召,富锦的大豆种植面积开始回升,大豆产量也有所增加。2019年,富锦61.6亿斤的粮食总产量中,水稻占比为66.2%,玉米占比为26.3%,大豆占比为7.5%。到了2023年,富锦65.1亿斤的粮食总产量中,水稻占比下降到42.9%,玉米和大豆的占比分别提升至43.7%和13.4%。

  杨志宇说,近几年富锦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也和种粮效益直接挂钩。“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始终维持在1.31元,而水稻种植是高投入,收成又受天气影响比较大。”2022年前后,种植玉米和大豆的收益远高于水稻,因此当地许多农民纷纷改为种植大豆。

  不过,这些做法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影响是有限的。易红梅指出,过去十多年里,我国已经把耕地上能挖的潜力挖得差不多了,“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未来再从增加耕地面积去挖粮食增产的潜力,空间会比较小”。她说,粮食总产量是粮食耕种面积乘以粮食单产,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粮食产能就需要依靠提高单产。

  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其中就明确提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富锦也是如此。对于富锦市和黑龙江这样的农业大市和农业大省,在过去十余年的粮食产量提升中已尽力挖潜,继续提升粮食产量是极大的挑战。今年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大重点任务就是提高粮食单产。

  多位专家指出,从中国的粮食格局来看,提高粮食单产,关键同样在玉米和大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君明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我国小麦和水稻的单产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水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尤其是大豆单产,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孙君明说,2023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为132.7公斤,而美国大豆平均亩产为222.8公斤,世界平均大豆亩产为178公斤,“我认为我国大豆平均亩产至少要提到1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作为“全国大豆十大主产县”的富锦,其大豆平均亩产已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张明秀说,在不受灾的情况下,大豆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80公斤至200公斤。但因为大豆品种“绥农35”实现了每亩668.6斤的单产,富锦对于提升大豆单产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李国祥认为,提高大豆单产的关键是品种选育。孙君明也指出,品种是第一位,因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培育高产耐密的大豆品种”。

  育种需要漫长的过程,整体提升我国的育种水平也绝对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易红梅指出,2021年以来,我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显然,“种业振兴的压力不能都落在东北粮仓上,需要举全国之力提高大豆等作物的育种水平”。

  在李国祥看来,目前国内的种子培育主要依靠农业科研单位,例如农科院系统,他认为未来还是应该更大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引进市场化机制,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引导企业把科研力量放在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因地制宜培育优质品种。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孙君明指出,提高大豆等作物的单产水平还需要继续推进栽培技术在地方的落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栽培技术的推广人员在地方有很多,但现在,由于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不少地方的技术推广部门都荒废了。”孙君明认为,除了培育优质品种,也需要真正将先进的栽培技术推广到农民手里,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粮食单产。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一进入夏季,富锦市万亩高标准水田示范园里连绵的稻田就会化成一片绿海。示范园的经营主体是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共有132户入社成员,拥有10858亩土地面积,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

  杨志宇说,在富锦,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另一条腿。“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比如托管服务和土地流转,把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从而提升单产,增加效益。”

  实际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都提出要推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

  富锦的探索是多种托管服务模式,确定了包括播种、喷药、追肥、收割等在内的多个生产托管服务环节,农户可自主选择半程托管或全程托管。2023年,富锦市全市全程托管面积达到124.62万亩,半程托管超过400万亩。目前来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对于提升粮食单产有较为明显的效果。2023年,玉米全程托管平均亩增产50斤,大豆全程托管平均亩增产20斤。

  托管服务使得大型机械的使用和农业生产标准化成为现实。富锦市上街基镇宋店村是该市最早一批开展托管服务示范的村子之一,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2019年,宋店村流转土地1500亩,在生产经营上统一购种购肥、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大型机械的使用率达到98%以上,可以做到科学种田,种植间距十分精准,出苗整齐,粮食产量也就提升了”。

  先进农业技术的配套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张明秀说,富锦每个镇几乎都有几个典型的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组织,农技推广人员会对这些组织进行直接指导,许多组织也会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农业专家,一旦出现病虫害等问题,很快就能得到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张志宇说,由于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宋店村的托管农户第一年就实现了增收。到了第二年,一些原本不认可土地托管的农民也选择土地托管,宋店村的托管面积翻了一番。目前,宋店村托管的耕地面积已经超过5000亩。

  实际上,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大趋势。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适度”。易红梅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当规模化经营超过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单产下降的现象。”她解释说,这是因为超大规模的经营主体可以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利润,即便单产下降,超大规模的经营主体仍能从不断扩大的种植面积来赚取利润,也就失去了提高单产的动力,“因此对于规模经营还是要有一定限制”。

  投资来了吗?

  招商引资正在成为富锦的一件大事。

  驾车从富锦市区穿过,地势几乎没有起伏,一望无际的平原持续延伸到视野之外,目之所及都是耕地。目前,富锦全市耕地总面积为920万亩,农民人均耕地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富锦和众多典型产粮大县一样,扛着粮食安全“压舱石”的责任。

  然而,扛起粮食安全“压舱石”的责任也会带来相应的代价。为保障粮食安全,许多产粮大县牺牲了发展经济的机会。如何改变“粮财倒挂”的困境,几乎是每个产粮大县都需回答的问题。

  在2023年富锦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招商”一词出现频率极高。在总结工作时,富锦市政府尤其强调了招大商、引大资的作用,并将“增投资、扩内需”放在2024年重点工作的第一项,重点提及要“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富锦市商务和口岸局副局长陈成玉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23年,富锦外出招商考察33次,对接企业61家,几乎都是市领导带领商务局、发改局、工信局的负责人组成考察团外出招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是考察重点区域。

  资金也确实在进入。2023年,富锦签约16个项目,签约金额99亿元。

  延长产业链是不少产粮大县的普遍做法,富锦也不例外。富锦市委常委、副市长韩天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几年,富锦市主要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畜禽、新能源这五大产业链开展招商活动,“突出我们的产业优势”,继续延长富锦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

  对于加工企业而言,富锦的确有一些独特的优势。黑龙江诺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潽生物”)是一家总部位于大连的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被引入富锦。该公司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生物转化的方法获得氨基酸类产品。诺潽生物相关负责人王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之所以选择落户富锦,是因为富锦有优质的玉米资源,并且已经引入了象屿生化这样的上游龙头企业,“临近上游企业,我们就可以不用自己建淀粉车间,用它们的玉米淀粉等初级产品为原料,降低了成本”。

  只要针对产品价值算一笔账,就很容易理解富锦市政府对于做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重视。王晨说,1吨玉米的价格大概是1700元,而将1吨玉米转化为氨基酸类产品,价格大概是7000元。

  2022年,诺潽生物启动了万寿菊加工项目,即从万寿菊中提取出叶黄素,后者可以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医药领域。陈成玉说,原本富锦没有农户种植万寿菊,为了推进这个项目,富锦市政府成立了叶黄素项目推进专班,组织各乡镇和周边市县来种植万寿菊,提供提取叶黄素的原料。2023年,诺潽生物在富锦市及周边收购的万寿菊达到5000吨,王晨表示,公司期望未来能够实现50000吨的收购量。

  尽管富锦市越来越重视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但是地理位置偏远仍是富锦市难以克服的困难,运距远、运费高成为制约富锦市招引优质企业不可忽视的障碍。“火车把货从富锦市运出去,回来往往是空车,运费就增加了。”杨志宇说,在外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少企业都表示,运距远、运费高是他们最终未选择落户富锦市的原因。

  “谁来种地”的解法

  虽然越来越多产粮大市正在以工业化和产业链思维改造乡村产业,但是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是否能得到显著提升,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英国《自然·食品》杂志2021年发表的一项粮食安全及经济学研究发现,全球食品消费支出中,仅有27%落入农民口袋,最大的份额流向了农场交货后(即产品离开农场后)的价值链。易红梅指出,如何在改造乡村产业的过程中保护农民的利益,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农业增值带来的收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种粮收益不断收窄,正在明显抑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关乎粮食生产基础。

  在一些省份,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已经使得“谁来种地”成为一个棘手难题。

  今年1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文章《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指出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象较为严重,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了,而原因是多重的,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生产成本逐年走高、种粮比较效益下滑。受此影响,近年来陕西省粮食生产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远大于粮食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随着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和收入的小幅增长,粮食种植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时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富锦市也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问题。2011年以来,富锦市持续出现人口流失。此外,多位富锦市的受访者表示,当地务农人员的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不过,在一些专家看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经出现解法,即农业规模化经营。《报告》也重点提及规模化经营土地,指出要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目前,富锦市也正通过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多位来自富锦的受访对象提到,农业规模化经营能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张志宇说,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宋店村,农民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后,自己不用操心就能分到收入,因此很多农民可以到外地打工,挣双份钱,“这部分农民大概占40%左右”。还有一些原本既种植旱田也种植水田的农户,选择把旱田统一托管给村集体,自己专心种植水田,实现增产增收。刘春也说,在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一定比例的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又选择在本合作社打工,这样可以拿到两份收入。

  杨志宇认为,只要能保障种粮收益,农民能赚钱,就不用担心农民的种粮意愿。而只有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安全才能有更坚实的保障。

  易红梅所在的研究团队调研发现,未来5至10年,粮食主产区会有越来越多农民逐步退出农业,不再务农。对于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这些年,国家培育了很多新型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同时保障粮食安全。

  不过,她也指出,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老龄农民和小农利益的保护。

  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年轻的农民到城市就业,如果市民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啃老”现象,而农村养老金发放水平较低,老龄农民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易红梅认为,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应该从农业之外找途径,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持续推动非农就业,并消除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真正融入到城市里。

  另一方面,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持续推进,小农户的户数减少,他们与经营主体的谈判力量就会减弱。对此,易红梅说,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进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制度上的完善,保障这些农民能够同步享受到规模化经营的收益。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11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