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产改试点 为一线工人直通高技能人才铺路

发布时间:2024-11-21 18:43:22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网 常州6月26日电题:常州产改试点 为一线工人直通高技能人才铺路

   中新网 记者 唐娟

  他的起点是一名每天与“苦、脏、累”打交道的一线熔炼工,而如今成长为一位敢于揭榜挂帅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兼职工会副主席。在江苏省常州市,一项提升产业工人地位和技能水平的试点项目正在取得显著成效。中车戚墅堰所材料工艺研发中心铸造工、科研试制班班长张剑云,他的蜕变故事,正是产改成效的生动体现。

  “以前,别人喊我张工的时候,我的头是低着的,因为我只是个铸造工人。现在大家喊我张工,我习惯抬头应答了,因为我是高级技师、高级铸造工程师。”张剑云的自信来源于企业的产业改革,特别是戚墅堰所推出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

  中车戚墅堰所是江苏省和中国中车产改双试点单位,该所创新出台了“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打破评审制度身份界限,制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的参评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师考取技师职业资格,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申报工程系列职称。

工作中的张剑云。柳鑫 摄

  1999年8月,张剑云从常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进入中车戚墅堰所熔炼班工作。熔炼是高铁关键零部件铸造生产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也是条件最艰苦的工种之一。通宵达旦的生产节奏、“灰头土脸”的车间环境、动辄40℃以上的高温……“虽然铸造钢铁时温度高达1500℃,车间热浪滚滚,但每次破解难题的成就感总能让我忘了工作的辛苦。”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张剑云成为第一批申报“铸造工程师”的技师。

  “在现场答辩环节,完成了3分钟的业绩自述和7分钟的评委提问,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10分钟。”张剑云对参评的过程仍记忆犹新。

  中车戚墅堰所将产业工人纳入公司科研立项范围,在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攻关等奖项中,专门设置了“产业工人组”序列,为产业工人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张剑云抓住这一机遇,主创科研项目《降低动车组铝合金齿轮箱外观缺陷报废率》,获得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这是我第一次与技术人员一同上台领奖,在产改之前,这些连‘门儿’都没有。”张剑云说,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张剑云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担了轨道交通机械类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制备工艺研发的重任。柳鑫 摄

  2018年,以张剑云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它是戚墅堰所轨道交通铸造及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工作室,承担了轨道交通机械类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制备工艺研发的重任,肩负着在传统金属铸造领域铸就“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张剑云带领团队完成难题攻关项目18项,多个项目分获常州市职工十大发明专利、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五小”设计奖等荣誉,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在难题攻关过程中,工作室人才队伍水平也不断提升。成员中3人成为“双师型”人才,4人获“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评“中车技能专家”,1人获评“常州市企业首席技师”,1人获评“江阴市十佳职工”。

  随着产改纵深推进,在中车戚墅堰所涌现越来越多的“张工”。实现职位层级晋升的产业工人有1069人,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提升的产业工人达358人次,产业工人持证比例为100%,培养“双师型”人才50人,培养取得第二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多能工”600余人。同时,产业工人技术创新项目实现全面突破,经济效益明显增长。产业工人直接创效超9000万元。其中,降本增效专项竞赛累计收到合理化建议12323条,提案实施率达100%,创造经济效益2900余万元。产业工人研制的高铁齿轮箱跑合试验台和城轨地铁齿轮箱跑合试验台成功走向市场,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另有3项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

  2024年,张剑云主动揭榜挂帅,带领科研试制团队深入高强度耐低温风电铸件材料、汽车涡轮增压器锰氮钢材料等项目,开启新一轮面向未知的奋斗。“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支撑,我无比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将令我倍感荣耀。”张剑云说。(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