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7:24:42 来源: sp20250110
人民网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黄盛、实习生张欣怡)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同时,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依然稳固。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6月新增贷款超2万亿元,从总量上看并不少;上半年社融规模增长平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另外在“挤水分、防空转”情况下,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量稳质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向记者表示,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3万亿元,同比少增9200亿元,环比季节性多增1.18万亿元,总量保持平稳。“挤水分、防空转”的影响持续、政策淡化“规模情结”和引导信贷平滑,以及经济轻型化下信贷需求减少等因素共振,6月信贷投放强度向历史同期均值水平回归。当前信贷均衡投放的效果初步显现,为2024年年内贷款增长留有后劲,也更有效匹配实体经济主体的用款需求。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也向记者表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引导市场淡化信贷规模情结,对信贷总量造成“挤水分”效果。由此,总量指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步减弱。实际上,今年以来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信贷投放保持高速增长: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1%,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8.08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2%;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6.9%。这些贷款的增速都显著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仍保持较高水平。
温彬认为,伴随叫停“手工补息”的影响在今年二季度基本结束、财政支出加快发力与房地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供应量增速将触底反弹。同时,当前部分资金从存款分流到理财后,虽不再纳入M2统计,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且短期内“挤水分”的效应也使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实、效率更高。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金融管理部门正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引导降低对于信贷、社融的月度增量、年度累计增量等指标关注,更加注重信贷质效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适配。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新增贷款不能反映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全貌,存量贷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贷款增量是净增额的概念,是新发放贷款金额减去到期收回的贷款金额及转让、核销的不良贷款。从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看,贷款到期收回后可以腾挪新的额度投向其他高效领域;转让和核销的不良贷款也没有消失,仍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国贷款实际投入量很大,但和到期收回、转让、核销的贷款轧差后就明显变小了,仅以贷款增量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不全面。此外,盘活存量贷款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通过“有减有增”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责编:罗知之、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