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20:52:00 来源: sp20241227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2023年12月1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设立的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揭牌成立。
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落户棉花主产区新疆,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棉花生产大区到提出加快建设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新疆的棉花产业正在经历一次次升级,向产业更高端努力迈进……
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新疆,不仅有着适宜棉花生长的独特气候条件,更有着支撑棉花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刚刚过去的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511.2万吨,总产占全国9成以上。新疆棉花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面积、总产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批量作业的现代化农机装备、协同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还有蓬勃发展的纺织服装产业,都是新疆棉花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这是新疆棉花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优化生产结构、加快技术推广、培育经营主体等多方面同步发力的结果,更是身为全国重要商品棉基地的新疆,优化自身特色产业发展体系,从棉花生产大区向棉花产业发展强区递变升级所付出的长期努力。
生产方式高效集约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底气来自于高效的生产方式。
近年来,新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逐步退出棉花生产,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提升棉花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生产由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变。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少,播种面积较上年下降7.1%。新疆引导存在气候风险的次宜棉区和果棉间作、无水源保障的低质低效棉田退出棉花种植,棉花播种面积同比也下降5.1%。
“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总产保持稳定,质量持续上升,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和农药管理处处长汤义武介绍,2023年,新疆进一步优化棉花种植区域布局,引导各地退出低质低效棉田,棉花生产进一步向25个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主产县集中,兵团植棉团场由103个调减到78个。农业农村部门制定了机采棉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加大南疆机采棉推广力度,示范带动棉花生产由小农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推动棉花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型。
在土地规模化经营起步较晚的南疆地区,这一调整带来的变化尤为突出。近年来,沙雅县通过“农户+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模式,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方法,改变了棉花生产面貌。该县塔里木乡墩阔坦村村民奥斯曼·米吉提将家里的8亩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管地拿工资,妻子在家发展养殖业,拓宽了收入来源,“操心少了,劳动强度降了,收入反而增加了”。
同时,新疆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制定机采棉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加大南疆机采棉推广力度,示范带动棉花生产由小农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推动棉花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型。
特别是棉花进入收获期后,新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棉农做好棉花收获期质量管控工作,进一步提高棉花质量。全区投入近7000台采棉机开展机械化采收工作,棉花机械化采收率由2014年的35%提升至85%以上。经测算,目前新疆机采棉人均管理面积可达200亩以上,管理效率是普通棉花的3至5倍。新疆棉花生产呈现出种植面积减少、区域更加集中,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和农机国产化步伐加快,品质和产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大棉田、机械化,效率更高。 ”奥斯曼说,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各家分散的棉田集中在一起,一家一户的小块地被整合成了大条田,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得以推广,棉花采收期比过去缩短了十几天,节约了大量人力。
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普遍运用于新疆棉花生产。全疆25个棉花主产县的棉花产量占全区棉花总产量的90%以上,棉花生产优势突显,品质稳步提升,为保障上下游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引领带动明显
新疆棉花产业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沙湾市是新疆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当地棉花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这两年,在机械化的基础上,沙湾市大泉乡五道河子村的一片棉田使用了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地膜宽度从过去普遍使用的2.05米拓宽至4.4米,厚度增至0.013毫米,一块地膜所覆盖植株行数由6行升至12行。
“新栽培模式对提高地温、除草、保墒有显著益处,地膜增厚使地膜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对减少农田‘白色污染’有重要作用。”沙湾市农科金岳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韩波说,新的栽培模式配合全程机械化作业,可使棉花亩均增产30—50公斤。
诸如此类带来显著变化的生产技术还有不少。在尉犁县,棉花生产与互联网+紧密联动。按照传统模式,3000亩棉田需要至少20人来管理,但在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级棉田”中,两名“90后”员工艾海鹏和凌磊,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和装备,实现了对3000亩高标准棉田的有效管理。
“在2021年项目刚开始时,当地的种植户根本不相信我们两个人能管理3000亩地。”“超级棉田”管理者艾海鹏介绍,团队利用遥感无人机、农业无人机、系列物联设备及智慧农业相关系统平台,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了机器替代,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平均亩产由过去300多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左右,灌溉用水下降40%左右。”艾海鹏说,“超级棉田”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无人化管理模式的经济性和可复制性。随着超级棉田模式的成熟和设备成本的降低,未来一定会帮助更多农户降本增效,实现生产转型。
近年来,新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技术支持等措施,不断优化棉花生产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2023年,新疆农业农村部门成立25个技术服务组,深入25个棉花主产县,蹲点包片“一对一”开展棉花田管技术服务,让先进植棉技术直抵生产一线。
随着矮密早栽培、高效节水、精量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等一系列先进的植棉技术的推广,正在使棉花在新疆干旱荒漠区表现出显著的丰产性和高品质。
“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大幅提高棉花单产,而且节约了灌溉水资源、减少了劳动消耗、缓解了棉田劳动力不足等难题,为新疆棉花增强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汤义武说。
品质提升成效显著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品种杂乱,纤维一致性低是新疆棉花的品质短板,限制了棉花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这一问题正在得到快速改观。2023年,新疆棉花单产高于美国、印度等棉花生产大国,棉花纤维平均长度达29毫米,形成了能够和国际竞争的全球优质棉产能,可以更加充分满足纺织业对高品质棉花的新需求。
品质的提升,源于种子这一农业“芯片”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新疆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一道,从棉花资源研究到机采棉品种培育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打造高效选育平台,集中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棉花品种选育能力。全区棉花育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育种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大面积应用,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有力推动了棉花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6团8连职工郭玉红种植了棉花新品种源棉8号,这是由新疆农科院棉花专家李雪源及其团队于去年培育出的突破性新品种。依托高效的商业育种体系,郭玉红很快就用上了新品种。
“单产提高20公斤左右,品质也很好。”郭玉红说,新品种集早熟、高产、抗虫、优质、适宜机采等性状于一体,配合精准科学的水肥管理,在高产的同时品质也很好。由于棉花品质好,她还可以顺利领到棉花质量补贴,每亩地可再增加近400元收入。
新疆棉花种植区域广阔,环境复杂多样,培育符合新疆气候资源特点的优质棉花品种,对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新疆不断加大中高端棉花种子研发、繁育、加工及管理体系建设力度,种子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显著提高,种子管理更加有序,为棉花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此为基础,2023年,新疆持续推进棉花品种创新,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育种攻关,构建协同高效的“育繁推”一体化育种体系。国家棉花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在乌鲁木齐顺利揭牌,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育种创新资源,开展精准育种,缩短研发周期。
与此同时,全区持续优化棉花品种结构,通过开展棉花品种普查、对比分析、专家评审,筛选出优质高产、各项品质指标协调、适合当地生态区域特点的优质棉花品种,引导各地统一相同生态区域内棉花品种,解决新疆棉花原棉品质一致性差的问题。
在各部门的持续努力下,全国棉花育种资源向新疆汇聚,显著提高了新疆棉花育种创新的能力。新疆棉花主栽品种以本地自育品种为主导,占90%以上。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制种基地,棉花种子加工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的程碑式大事件。交易中心设立后,将积极探索从棉花种植到服装生产的溯源体系建设,建立棉花棉纱质量、品牌认证体系,打通棉花棉纱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为产业上下游客户提供交易、仓储、物流、金融等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助力新疆加快建设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从优质原料基地到产业发展高地,近年来,新疆加快建设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供、储、加、销体系逐步完善,推动棉花全产业链格局全面形成。
“新疆正加快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聚高地。”中国纺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联生认为,棉花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让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落子新疆“水到渠成”。这不仅有利于做优做强棉花棉纱产业,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国棉花棉纱国际影响力。
毋庸置疑,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落子新疆,是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充分认可,新疆棉花已进入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随着新疆在棉花全产业链建设方面的全面发力,棉花生产后端的加工环节,正变得更有竞争力。2023年,“一厂一品”生产模式在新疆快速普及,该模式以一个轧花厂为核心,覆盖周边3至5万亩种植区,实现棉花的单品、单种、单收、单轧,通过精准订单加工,避免不同品种棉花混合轧花,解决棉花品质一致性不足的问题。
“‘一厂一品’加工的皮棉,期货升水比普通棉花高出近一倍。”新疆丰汇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殿虎说,精准对接加工实现了种植户、加工企业、下游纺织企业多方获益。
点滴的改进,汇聚起推动产业转型的强劲动力。从就地加工转化到产业整体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全局规划颇具时代眼光。
“新疆纺织原料实现了棉花、粘胶纤维和聚酯纤维三足鼎立,为新疆棉花与石油两大资源耦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聚集高地建设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梁勇说。
目前,新疆纯棉纱产量已经占全国三分之一,聚酯纤维制造实现历史性突破。优质原材料吸引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859亿元,年均同比增长20%,同比增幅居新疆各大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前列。
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推进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稳定各方预期、制定标准规范等作用,努力打造国家优质棉花棉纱生产基地和纺织服装出口基地,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棉花产业体系,让棉花不仅成为新疆农业的“符号”,更成为一张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