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0:41:30 来源: sp20241127
江苏省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光伏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制备光伏组件。 翟慧勇摄(影像中国)
浙江省海宁市,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光伏电池生产车间里,自动导引运输车来回穿梭。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金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光伏组件封装玻璃产线有序运行。 袁宏彦摄(影像中国)
作为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工业产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持续跑出“加速度”。其中,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0多年位居全球首位,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光伏行业如何保持并增强核心竞争力?近日,记者在江苏等地走访电池、组件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观察行业为拓宽发展空间的诸多努力。
——编 者
经过亿万年的沉积转化,依赖阳光生长的植物和动物,变成了煤炭和石油,成为近现代人类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能源来源。
过去的数千年间,人类以不同形式开发利用着太阳的能量。如今,太阳辐射正以更直接的形式转化成电能,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183吉瓦,其中65%是在2018年至2022年新增的。在这场能源变革中,以电池和组件生产为代表的中国光伏行业脚步不停,不断寻找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本世纪初海外市场一系列补贴政策的出台,中国光伏行业规模快速扩张。随后,全球经济危机、海外市场政策调整、国内规范扶持行业发展和“双碳”目标提出等关键因素推动行业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实现全球领跑,电池片、组件等重点环节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
回首20多年,追寻着一束光的能量,中国光伏行业跟跑起步,栉风沐雨,不懈探索。近日,记者走进电池、组件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探寻行业发展背后的故事。
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
国产设备占比实现从0到接近100%的跨越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组件生产车间里,自动化产线正高速运转。产线起点,机械臂吸起一片光伏玻璃板,放置在传送带上进行胶膜敷设。与此同时,一张张电池片经过激光划片、焊接、排版等多道工序,排布成一整张矩形电池板,在后续环节与玻璃板紧紧地贴合在一起。紧接着,机械臂抓取铝制边框,把叠压后的面板“装裱”起来,再加上接线盒,这便是一个完整的光伏组件。
产线上的设备,有不少来自企业东南方100公里外的苏州晟成光伏设备有限公司。从生产功能简单的传送带起步,晟成光伏如今已成长为行业领先的智能装备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以前的国内光伏行业被形容为“三头在外”,原料、设备和市场几乎全部依赖海外。在采访中,多家电池、组件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就设备部分而言,原先国内的生产线上几乎没有国产设备,“发展明显受制于人”。但如今,海外设备在生产线上的占比,已经微乎其微。
“从0到接近100%的跨越,可以说是产业链良性互动的结果。”晟成光伏副总经理林雄介绍,过去10年间,下游产能快速扩张,设备需求急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国外设备制造商生产的设备价格较高、产能跟不上,而一些国内设备制造商已能生产高性价比的设备,契合了下游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国产设备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内设备制造商在协同开发、售后响应等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光伏企业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张昕宇举例说,此前公司需要一台低压化学气相淀积设备,但对产品的定制要求超出了国外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国外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开发一个在他们看来‘前景不确定性高’的产品。”张昕宇介绍,后来国内设备制造商在晶科能源派驻了大量工程师,到实验室、车间进行协同开发,经过一年时间,一台行业领先的设备终于问世。
如果说电池、组件生产设备是光伏产业链中游的主干,那么主干上的枝杈同样不可或缺。
近距离观察光伏电池片表面,亮银色的栅线纵横交错,组成了一张精细的电路图。这一根根银色的细线便是电池片的“毛细血管”,用来收集和传输光伏发电的电子。“毛细血管”品质越好,导电性就越好,发电效率就越高,决定其品质好坏的关键材料,就是导电银浆。
“作为重要辅料,光伏银浆的平均成本从2010年之前的每瓦2元,下降到当前的每瓦0.05元。”光伏银浆生产企业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洋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国内银浆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在确保银浆导电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降本增效,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新局面。
“从辅材辅料到全套设备,从单一生产到系统集成,如今的中国光伏行业,已经成为端到端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说。
从后起追赶到行业引领
技术实力背后是百分之零点零几的不断提升
在电池领域,转换效率提高1%意味着什么?
现阶段,这意味着相同尺寸的组件,可以增加大约20瓦的功率,行业下游可以用更少的土地建设更高规格的电站。
在光伏组件配件领域,玻璃板厚度降低1毫米意味着什么?
从3.2毫米到2毫米,意味着成本下降20%以上,同时因重量下降带来的安装便利,更是打开分布式光伏海外市场大门的钥匙。
还有电池的散热率、组件的轻量化、设备的匹配度、系统的集成性……种种技术的突破,让今天的中国光伏行业实现领跑。
在此之前,则是长时间的跟跑和并跑。
“国内光伏行业刚刚起步时,很多人还以为这就是做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的。”2006年进入光伏行业的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王栩生说,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从业者也是通过一步步的实践操作,不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中国光伏行业从组件生产起步,逐渐向上游延伸。”
跟跑的阶段倏然而过,不懈的探索如今仍在光伏行业每个环节无声无息地发生着。
在常州市天宁区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的光学实验室,产品开发经理陈燕平正通过设备,完成各种玻璃样品的透光率、花纹、雾度等一系列检测。一片片光伏玻璃,在这里完成最初或最后的检测工作。
在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研发中心,90后研发人员董尧诚正在比对各项数据,汇总上一天的实验成果。作为电池研发小组的一员,他和同事分别在不同的电池研发路线上推进,期待更大的技术突破。
在阿特斯的实验室里,王栩生一边盯着眼前的屏幕,一边与同事热烈地讨论着。作为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他关注的不仅是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还有关乎产业未来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
“最近几年,我们的电池转换效率每年能够提高0.5%以上。如果一项技术或工艺,能够提高0.05%的转换效率,那就值得我们投入资源进行开发。”张昕宇说,“我们一切的努力,就是为了这百分之零点几甚至零点零几。”
从2010年实现量产的平均不到15%,到如今平均约24%,再到实验室环节的超过30%,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升,中国光伏行业的技术实力实现从后起追赶到行业引领的转变。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目前我国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2.64万件,排名第一。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选择
光伏市场的重心逐步向更多区域转移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大致分成两个阶段。2013年之前,行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以欧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2004年,德国提出加大对光伏产业补贴,欧洲市场对光伏组件需求快速增长,成本低、效率高的中国制造业成为承接这一需求的重要力量。
“那个时候,每次参加海外展会,都会出现我们追着外国客商采购硅料和硅片、外国客商追着我们采购电池和组件的场景。”亿晶光电董事刘强回忆,当时国内光伏企业纷纷成立,涌入国际市场。
回顾行业起步阶段的发展特征,不少采访对象表示,补贴政策驱动的产业扩张风险很大。光伏企业虽然享受到特定红利,但只能被动适应,难以预判未来的市场趋势。
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起点,随后几年间,欧美光伏补贴政策出现变化,导致市场需求骤减,中国光伏行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进入发展低谷。
“市场很好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埋头生产,能快点出货比什么都强。”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说,只有当市场出现巨大波动,才会有人停下来思考,“下一步怎么走,往哪里走,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有的企业选择继续深耕发达国家市场。
“比如在日本,虽然当地分布式光伏设备普及率较高,但应用场景已经从过去的屋顶光伏向路边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甚至海上光伏演进,每一次变化都能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亚菲说。
有的企业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拉丁美洲、东南亚和中东非地区目前已经成为公司出货量和贡献利润排名靠前的区域。”钱晶介绍,自建立初期,晶科能源就开始关注并尝试进入新兴市场。“如果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新兴市场的潜力将是巨大的。在一些电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国家或地区,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安装和售后保障体系的前提下,无论是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光伏甚至是光储离网系统,都很受市场欢迎。”
当然,身处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在国内有所作为可以说是很多光伏企业的期待和愿景。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多个部门出台了近百项推动国内市场扩大的支持政策以及规范光伏行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我国光伏发电市场规模快速扩张。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43.18吉瓦,跃居全球首位,并蝉联至今。
“我国光伏行业从被动适应海外补贴政策、高度依赖欧美市场,到主动进行差异化经营、拓展全球市场,这不仅是经营思路的转变,更是整个产业竞争力的转变。如今,光伏能源已经可以与传统能源同台竞技。”刘译阳说。
从“高价电”到平价上网
保持战略定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有哪个关键指标可以直观反映光伏行业的发展?
“度电成本”是很多采访对象给出的答案。
来自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04年,光伏平均度电成本超过6元/千瓦时。随着原料成本的显著降低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2009年,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电站招标项目最终以1.09元/千瓦时的价格打破了中国光伏入网价格的纪录。“与当时业内形成普遍共识的约2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相比,1.09元/千瓦时的价格意味着光伏行业‘高价电’时代的终结。”一名采访对象说。
不过,1.09元/千瓦时只是一个节点,此后,光伏行业迎来了一系列巨大的技术变革,并带动度电成本继续快速下降。2018年12月,中国首个大型平价上网光伏项目在青海格尔木正式并网发电,项目平均电价为0.316元/千瓦时,低于当地0.3247元/千瓦时的火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开创了国内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先例。随后在2022年,光伏发电进入全面平价上网阶段,由此真正支撑起千行百业的绿色转型和千家万户的灯火。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光伏行业前景广阔。”刘译阳说,“过去10年来,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了90%。在不考虑系统平衡性的条件下,光伏已经成为最便宜的新建电源。”
在“双碳”目标稳步推进、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当下,光伏行业的未来被普遍看好。但围绕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讨论,也不曾停止。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阶段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降价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光伏组件产品价格降幅达40%。有分析机构指出,当前光伏行业一些环节已经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行业周期驱动下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出清,是市场调节能力良性运转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战略定力,尽可能避免过冷过热、冷热交替的情况。“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业者踏踏实实迈过不断变化的行业周期。”一名采访对象说。
此外,业内人士也表示,进一步推动中国光伏行业拓宽发展空间,不仅要有制造端的发力,还应该包括基础研究的创新、行业标准的规范、认证能力的健全等内容。刘译阳说:“这些工作,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多年来,中国光伏行业已从一粒种子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向阳而生,这一行业正迎接光之所向的每一个瞬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0日 1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