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8:36:29 来源: sp20241125
游客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游玩。 新华社记者 陈 晔摄
全球首只野外引种成功的大熊猫“草草”(右)及其幼仔“华姣”在野化培训环境中活动。 新华社发
游人乘坐竹筏在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漂流。 新华社发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龙江森工绥阳片区拍摄的野生东北虎。 新华社发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拍摄的扎陵湖风光。 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家公园建设作出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实践,也是中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重要抓手。10月12日是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周年,国家林草局日前召开的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介绍,首批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设立以来,保护格局、保护水平、保护能力等方面进展明显,成效显著。
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司长张利明介绍,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国家林草局党组高度重视,坚决扛起国家公园建设的政治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地方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立法进程,强化管理措施,强化支撑保障,全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去年,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等单位50余位专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
民生持续改善。近5万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每人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2万元。实施野生动物损害全域保险、生态搬迁、入口社区和示范村屯建设、黄牛集中养殖等一批民生项目,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游客可以进入相关区域体验
实现全民共享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目标之一,公众很关心,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游客能不能进入?
国家公园中心副主任安丽丹说,生态成果要更多更好地惠及公众。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区适宜的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游客可以进入相关区域体验感受。目前,5个国家公园都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禀赋,向公众开放了丰富的线路和区域。比如,武夷山国家公园有碧水丹山等自然景观,也有朱熹故里、闽越文化等人文资源。海南热带雨林公园设置了10条生态游憩精品路线和科普廊道,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等都是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规划了广元唐家河园区、雅安喇叭河园区、眉山瓦屋山园区3条独具特色的游憩线路以及11处成熟的游憩区域,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羚牛等野生动物的遇见率也很高。公众可以通过个人预约等方式进入相关区域。
安丽丹认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首要任务,发展要以保护为前提、为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希望把国家公园的保护价值和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公众,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凝聚推动国家公园建设的各方力量。希望国家公园之美,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和国际游客来深度探访。
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完善国家公园的开放条件、管理制度,打造高品质的自然教育活动,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突出生态、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服务美好生活,构筑精神家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从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至今,中央相关部委和青海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5年,三江源地表水资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达6%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恢复,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欧亚水獭、兔狲、藏狐、白唇鹿频频现身,整个生物链基本形成良性循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在99%以上,出境水质40%达到一类以上,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目前公园实现了共建共享共治。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民众、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参与投身国家公园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制度,让当地的原住民成为保护管理的主体,端上了绿色碗,吃上了生态饭,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和改革红利获得者。
公园还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包括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种草、沙化土地治理、有害生物防控、人类活动遗迹修复工程等。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之后,在三江源一期、二期保护工程投入235.64亿元的基础上,又先后投入86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投入,为打造国家代表性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长
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长陈宗迁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川陕甘三省,区划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四川省是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现今分布中心,片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87.7%,涉及7个市(州)、20个县(市、区),涵盖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1.39万平方公里,分布野生大熊猫1227只,分别占公园总量的92.7%和92%。四川片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有效保护了全国64.8%的野生大熊猫,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公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长。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等重要生态廊道修复区域已发现大熊猫活动32次,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四川片区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今年,在石棉县公益海区域,巡护员拍摄到两只大熊猫求偶画面,并现场采集了粪便。经科学分析,两只求偶的大熊猫分别是野化放归的“淘淘”(雄性,2012年10月在栗子坪保护区放归,放归时2岁)和“华妍”(雌性,2016年10月在栗子坪保护区放归,放归时3岁)。这是首次采集到幼年大熊猫放归成年后,融入当地种群,参与交配繁殖的确凿证据,标志着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大熊猫“伞护效应”显著。大熊猫之外的金丝猴、雪豹、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良好保护。国家公园内还发现一批新种,重要自然景观与遗迹同步保存完好。
武夷山国家公园:
推动保护、发展、民生相统一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管理局局长方燕鸿介绍,近年来,公园始终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目标,不断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公园突出自然和人文兼备,保护传承珍贵遗产。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公园始终以保护生态、人文资源为首要目标,先后实施森林雷击火防控、卫星综合监测和智能视频监控项目,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数字化及展示平台。同时,组建专业应急处置队伍,落实全域“网格化”监管,构建国家公园及周边一体化松材线虫病防控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了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
公园还突出保护和发展兼容,促进绿色协调发展。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涉及4个县(市、区)的4.58万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公园始终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任务,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建立“一中心四服务”(以社区群众为中心,服务绿色产业、服务环带建设、服务前置审核、服务环境整治)协调发展机制,支持打造生态茶园和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不断壮大茶、旅、竹等绿色产业,健全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据调查统计,园内桐木村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万元,比园外高1.44万元,年均增长8.86%。“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公园更突出科研和游憩兼具,建立全民共享机制。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景观多样,物种资源丰富。始终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力深化1+N科研战略合作,落实与多个科研机构签订的战略框架协议,开展多领域、多课题合作研究。着力打造1+N科普宣教品牌,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多层次、广覆盖开展科普进校园、“关注森林 探秘武夷”等自然教育活动,与美国、法国、加蓬等国的国家公园开展合作交流,举办“中法国家公园体系对话”活动。着力健全“1+N”科研监测合作机制,建立监测指标评价体系,持续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和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水质优级监测点占比从95.7%上升到98.5%,森林植被固碳释氧量与2022年相比平均上升12.5%;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新调查到12个中国新记录种、34个福建新记录种,创建以来累计发现34个新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管住了虎,也保护了人
在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中,只有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以虎豹等顶级捕食者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随着虎豹数量的不断增加,会不会和原住民产生矛盾冲突?作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是怎么应对这些矛盾冲突?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段兆刚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东北虎、东北豹这两大旗舰物种为代表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同时,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示范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从2017年开始试点以来,始终坚持常态化开展保护巡护、清山清套,严厉打击偷盗猎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修复栖息地、打通野生动物跨境通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使野生虎豹及其伞护下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目前稳定生活在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豹数量已经从试点前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到70只和80只左右,虎豹的主要猎物——野猪、狍、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也都增长了1倍以上,实现了“王者归来”。
随着虎豹等野生动物数量的不断增多,人兽冲突的矛盾和风险也确实在增加。过去数十年难得一见的野生虎豹,现在经常光顾道路和村屯,野猪、狍子、梅花鹿等也经常啃食庄稼和幼苗幼树。山野菜采摘、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也因为村民担心人身安全受到一定影响。
段兆刚说,缓解人兽冲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公园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建设人虎冲突预警体系,开展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实施虎豹等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一方面引导原住民参与保护巡护工作并在保护中受益,另一方面补偿原住民因保护虎豹而受到的经济影响。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从园区居民中选聘生态管护员7874人,户均增收约1万元,有效解决了园区居民生产生活受限问题,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系列措施的推行,有效降低了人兽冲突矛盾与风险,也使我们基本管住了虎,也保护了人,初步实现了“虎豹归山、人虎两安”的目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欢迎感受“梦幻雨林、淳美黎乡”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介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国土面积的1/8,范围涉及9个市县。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顺畅的国家公园“园”“地”融合发展机制是工作重点,公园重点在建立省级国家公园工作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基层社区协调委员会架构、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目前公园正在加快建设环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完善路网体系,并规划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研究划设环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带,引导和推动国家公园所涉市县绿色转型。将进一步简化优化园区内建设项目审查审批手续,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和民生保障提供便利,并结合公益林直补、生态管护员选聘、示范社区建设等方式,多渠道增加社区居民收入,让他们通过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而受益、获利。
王楠表示,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多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做客,感受“梦幻雨林、淳美黎乡”的优美景致,共同守护和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告诉本报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形式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其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而国家植物园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科学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正在同时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将有机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形成国际领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