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9:10:29 来源: sp20250107
金秋十月,南疆大地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在喀什地区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内,一朵朵蘑菇在菌木棒上探出了头。“我们采用工厂化立体栽培,是目前南疆技术最先进、链条最完善的食用菌产业园。”企业负责人韩文良自豪地说。
扶产业、引龙头、搭平台……作为全国第一批投入援疆工作的省市之一,山东省立足受援地所需、山东所能,持续全面精准援助喀什地区。一批批援疆人员从齐鲁大地奔赴祖国西陲,接力奏响了鲁疆携手、共绘未来的奋进曲。
产业助力:打造投资兴业沃土
2019年,韩文良响应山东援疆号召,在疏勒县建起了集种植、展示等为一体的生态科技示范园。目前,该企业年产值可达9000万元,吸纳当地2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
立足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疏勒县、岳普湖县和麦盖提县四县资源禀赋,山东援疆先后引进山东水发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把“致富经”传到南疆大地。
产业发展是富民兴疆的关键。截至今年8月底,山东援疆指挥部先后举办招商推介活动18场,走访对接企业559家,签约落地项目63个,累计投资额62.21亿元。多年来,山东援疆始终将产业援疆作为促进受援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的重要抓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投资兴业热土。
麦盖提灰枣、疏勒早春蜜西瓜、叶城西域果蔬核桃……为大力推介喀什特色农副产品出疆,山东援疆线上线下齐发力,持续实施“大仓东移”工程。通过在山东建设前置仓,织就一张喀什农副产品交易、中转、销售网,有效解决了当地农副产品“出疆难”“出疆贵”等问题。
以文化人:文旅IP促交融
跳跃的火红炭火,铿锵的锻打之声……走进喀什英吉沙县非遗小镇“刀王故居”,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英吉沙县非遗资源丰富,土陶、小刀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聚于此。去年,山东援疆打造了包括“刀王故居”“土陶村”等在内的文旅非遗小镇,让“老手艺”成为带动百姓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
“今年上半年,英吉沙县接待游客190.78万人次,同比增长106.55%,实现旅游收入6.8亿元。”英吉沙县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排热坦·麦麦提敏介绍,山东援疆重点打造的非遗项目,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活字印刷、观赏拓片……在南疆地区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沉浸式国学教育培训基地——英吉沙县国学书院内,“礼出东方——汉画像石上的孔子与鲁礼文化拓片展”正在展出。
“目前,1200多处国学文化设施已遍布山东对口支援喀什的四个县,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国学文化阵地全覆盖。”山东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以非遗旅游为载体,“喀什文化齐鲁行”等鲁疆双向游活动持续开展;以文艺精品创作为纽带,《永恒的刀郎》等精品剧目不断涌现;以文旅产业为核心,岳普湖县达瓦昆沙漠景区游人如织……近年来,山东援疆不断创新文化润疆形式载体,为喀什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人才组团: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超医术,山东援疆的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位61岁的“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向援疆医生送上锦旗并不停道谢。为了让其恢复正常生活,援疆医生王超和团队多方研判,成功完成了南疆地区首例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翻修手术。
在喀什,充盈着强劲的“山东力量”。对口支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山东先后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专业建设等方面组合发力,助力该校走在南疆高等职业教育前列。
163名果蔬专家常驻喀什,培训当地技术人员800余名,累计服务农民10万余人次。针对受援地人力资源发展瓶颈问题,山东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市场优势,投入援疆资金从山东农业龙头企业选聘人才,为喀什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赋能”。
坚持人才为要,突出抓好智力援疆工作,山东援疆为此成立了“山东援疆喀什柔性人才工作站”,本着“紧缺什么就选派什么”的原则,从全省范围内调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喀什地区,为当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记者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通讯员 朱景朝 王梦琳)
(责编:梁秋坪、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