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乡韵 庄户有剧团(传承)

发布时间:2024-11-22 04:33:21 来源: sp20241122

  山东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见图,受访者供图),乡韵茂腔剧团正在文化活动中心排练传统茂腔剧目《罗衫记》。平时忙着劳作的村民们聚在一起,一排练就是一天。台下的杜法功凝神观看,不断指点,雕琢细节。

  杜法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传承人,也是平度乡韵茂腔剧团的团长。创作剧本、筹集经费、聘请老师、租用服道、组织排练……虽然已经73岁,他依然充满热情地忙活着剧团事务。说起和茂腔的缘分,杜法功说,他曾在青岛市区读了3年小学。其间,他常跟奶奶到剧院看戏。“我太爱看了,每次都排好长好长的队,只为买到两毛钱一张的门票。”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和,使他着了迷。兴趣的种子播撒心间,长成一团热情之火,一直燃烧至今。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是胶东地区流传的一首民谣。茂腔的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剧情通俗易懂,颇受胶东地区人们的喜爱。杜法功说,在平度,几乎家家户户爱听茂腔、能唱茂腔。2003年春,杜法功带着组建剧团的美好梦想,成立了乡韵茂腔剧团,“大家因一场秧歌排练结缘。排秧歌的间隙,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自发地组织起了一个剧团。”

  作为团长,从购置服装道具、出行车辆等各类装备,到带领大家刻苦排练,杜法功需要事无巨细。“从15分钟的小戏开始排,然后到经典剧目,我们苦练了一个冬天。”杜法功说。剧团初登台,便吸引了方圆十里的村民。

  杜法功带领茂腔剧团加入了平度市文艺演艺联盟。他们以助力送戏下乡为己任,以推进文化振兴为理想,用茂腔曲调宣传党的新方针、好政策。他们既演唱传统戏,又注重新题材的挖掘,创作的农村题材小戏《地边风波》《俺到平度去参观》等,目前已演出了30多场。

  杜法功介绍,这些原创剧目的取材来自身边生活、劳作的场景。《地边风波》由村里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两家种植桑树的村民因土地边界起纠纷,最后化解矛盾的故事。《俺到平度去参观》讲述了平度人给来自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的外国友人当导游的趣事,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与乡土文化交融、共振,让茂腔越来越有生命力。

  扎根泥土、拥抱时代,从乡土中诞生的茂腔,随着社会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崔家集镇结合当地土壤与水质特点,引进樱桃西红柿(圣女果)品种,大力发展西红柿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小小西红柿,也成为了杜法功茂腔的创作题材。“崔家集金粮仓,五谷丰登瓜果香。大农业新希望,因地制宜选强项。”“俺村种植圣女果,两千个大棚连成海”……茂腔戏曲《农民致富乐悠悠》畅谈农业致富的喜悦。“再观西红柿基地大棚灯,建起了标准高效大棚5000个,每年创收很轻松。”《四姐妹观灯》中,四姐妹观民俗民风、观历史文化、观特色农业,展现了西红柿大棚与民居、田园、乡村公路构成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杜法功不断更新创作构思,让积淀深厚的唱腔与现代视角的戏词交相辉映。

  多年来,杜法功和剧团成员一道,自搭自建舞台,自编自演戏曲,一直默默坚守,热爱和守护着农村文艺事业。目前,演职人员已发展到22人,上演传统剧目14个,新创作剧目6个,已成为当地知名的“庄户剧团”。

  剧团演出时,舞台上布置着一副镇政府赠送的对联:“民戏民演传民声,乡腔乡韵结乡情。”杜法功希望,在唱响乡风文明的道路上点亮乡村人们的生活,为崔家集镇文艺事业兴盛和文化振兴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1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