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5:26:42 来源: sp20241122
上下同心合力共为,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更需各级各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近年一些地方出现上级“不信任”基层、基层对上级“不交底”的情况,这一倾向亟待扭转。
被检查、被问责、被整改,
上级对基层“不放心”
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表示,近年工作中出现上级对基层“不放心”的倾向。少数上级部门感情上不信任基层、工作上不了解基层,落实政策信不过、交办工作不放心,上级经常一竿子插到基层,基层经常处于被检查、被问责、被整改的状态。
一方面,一些不合理的文件、会议、检查、指导帮扶等让基层疲惫不堪。
一名基层干部说,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越来越普及,现在视频会议成为常态,各种会议动不动“一竿子插到底”,要求各级都得参加,同一主题会议基层干部可能听了好几遍。还有干部反映,同一省级部门的3个处室同时到一个县里调研,县里只能逐个接待、陪同、汇报,担心怠慢了,给县里的项目会久拖不批。
上级向基层派驻工作组、服务队,本应是帮助基层发现并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各类问题,但有的不仅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反而成为基层负担。如为了给基层提供帮扶指导,促进问题解决,某县被派驻了30多人的常驻工作组,县里得千方百计把工作组人员服务周到。
另一方面,“考核压在前,问责跟在后”,上级对基层频繁督导问责,导致基层干部干工作要看清“底线红线高压线”,以防“一不小心就踩雷”。
有干部反映,目前上级对下级考核过多过细,不少考核规则由部门主导,每个部门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将部门任务纳入考核体系,并以此监督下级,基层只好“面面俱到”,所有的工作都不敢含糊,如果不按上级规定来,考核不合格就得挨板子。
与此同时,偶尔出现政策和要求“打架”现象,或是任务与政策工具包不匹配情况,基层不得不“选择性”落实或“创造性”担当,有时实在完不成任务,就不得不“在一堆板子里选个打得轻的”。
不愿谈、不多谈、不真谈
基层对上级“不交底”
“基层几乎不会跟上级‘讨价还价’。”受访者表示,部分地区存在的上级对基层“不信任”,造成基层对上级也存在“不交底”心态,出现不愿谈、不愿多谈、不愿真谈等“不挣扎、不抗争、不反馈”现象。
一是顾虑“言而无用”。有基层干部认为,基层存在的不少问题根子在上面,所以对上级说了也没用。有干部举例,上级要求短时间内完成一条道路的修建工作,这项工作除了面临着设计、规划调整、招投标、执行等各项必要工作外,还有拆迁等隐性任务,但凡其中一户拆迁户不同意,可能面临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甚至二审就需要大半年时间。而向上级反馈相关困难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干不了就换人”。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问题反映上去了,最终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结果,反映完没有用。有干部说,针对一些问题和压力,也曾反映真实情况,但反映后既无资金又没政策支持,屡次反映无果后只好表决心不提压力。
二是顾虑“言多必失”。有基层干部担心言多必失,把自己毁在一句话上。半月谈记者曾多次将基层干部反映的有关问题落诸笔端,但在问题整改中,有地方和部门认为“直言干部”给地方添了乱,“解决问题之前,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不少曾经敢直言的干部选择闭嘴。一个县里的干部回忆,省市相关部门针对某项工作曾一段时间密集到县里指导帮扶30多次。审计部门发现这一问题要写进审计报告中,这名县委书记说“千万不能提这事,要不就得罪了上级部门”。
三是顾虑“说不到点上”。还有的基层干部受视野和能力限制,想谈却无从谈起,提不出解决方案。有基层干部坦言,新发展阶段对干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干部囿于年龄结构老化、学习能力弱化、知识结构旧化等,其能力素质已经与时代和发展的要求产生差距。
多帮基层解难题,慎往基层打板子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等专家表示,上下级之间存在的互不信任现象,导致基层缺少空间和活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一些工作在开展中难以做到实事求是,进而滋生形式主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干事创业大局。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期盼,弥合上下级之间的“信任鸿沟”,畅通沟通渠道,上下一心,形成同向合力。
一方面,感情上相信基层,工作中尊重实际。一些受访干部表示,上级各部门应切实转变作风,转变推动工作的方式方法,一些政策和指令出台前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和基层实际,尤其要听取基层执行者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杜绝“添乱不帮忙”“帮倒忙”的指导帮扶。
另一方面,适当给基层松绑,让干部不再畏首畏尾。有县委书记建议,适当减少一些政策执行的刚性,给基层留足干事创业的空间,不要事无巨细、求全责备,希望对基层少念“紧箍咒”,尤其减少对“程序合规”的苛责,只要基层能守住底线红线,沿着正确的原则、方向、规则探索,就让其主动作为、大胆创新。
半月谈记者:孙亮全 陈国峰
*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2期内容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