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李忠杰:为什么100年了还要纪念黄埔军校?

发布时间:2025-01-10 17:49:52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社 北京6月17日电 题:为什么100年了还要纪念黄埔军校?

  ——专访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中新社 记者 杨程晨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这所成立百年的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历史财富。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采访时表示,100年后,我们之所以还要纪念黄埔军校,在于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特殊的军校,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即使到今天仍具有特殊价值。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100年后的今天,应如何评价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历史地位?

  李忠杰: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要划分不同时期具体评说。1927年前的黄埔军校贡献巨大,之后的黄埔军校性质发生变化。如果以前期为主并兼及全过程,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大体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为推进国民革命,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第二,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为推进国民革命而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革命色彩。第三,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的两大阵营都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国共两党内都有黄埔师生的身影。第四,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五,黄埔军校初步创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新型军事理论和实践。

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许建梅 摄

   中新社 记者:当年国共合作建立军校的经过,对于今天的两岸关系尤其是推进国家统一进程有何启示意义?

  李忠杰:早在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中共党员张太雷陪同下,与孙中山秘密会谈时就向孙提出了创办军官学校、建立联合战线和革命军的建议。次年举行的中共二大审议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标志着统一战线政策的明确提出。1923年的中共三大通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随后帮助国民党改组,加快了孙中山筹建军校的进程。

  黄埔军校由国民党建立,国共两党都参与了建设和学生培养工作。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由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和选定教职人员。周恩来曾担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一批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和各方面的负责工作。中共中央几次指示各地党组织选派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并动员进步青年前去报考。中共从各地选派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其中许多人成为军校的骨干。在黄埔军校内部,国共两党既进行合作,也进行着复杂的斗争。

  尽管由于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与分裂,黄埔出身的将士经历了不同的道路,但黄埔军校的历届师生都有着“同根生”的情谊,国共两党的一些负责人和元老又与黄埔有“血缘”关系,发扬黄埔师生的爱国主义与牺牲奉献精神,尽快完成国家统一以振兴中华民族,成为海内外黄埔人的共同心愿。

  1984年,在邓小平亲切关怀下,徐向前、聂荣臻等革命先辈筹建了黄埔军校同学会。之后多年,海内外的黄埔同学会在加强两岸沟通交流、加深两岸民众感情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孙中山先生曾说:“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黄埔同学一直为此奉献力量。“天下黄埔是一家、两岸同胞一家亲”,推进祖国统一进程,需要从心灵、精神上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黄埔精神就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回忆。今天,研究和纪念黄埔军校,就是推进祖国统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具体方式。

2024年6月16日,百岁黄埔老人欧阳电(右二)回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在“黄埔同学录查询室”数据库查看自己的信息。当日上线的该数据库收录包括黄埔军校校本部、各分校、附设各训练班、各兵科学校在内的黄埔军校学员资料超过17万人。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为什么说黄埔军校是近代以来第一所为推进国民革命而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

  李忠杰:近代以来,中国陆续创办了一些带有军事性质的学校,如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等。相较而言,黄埔军校是为革命培养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而建立的,其建立是发动和推进国民革命的重要举措。

  军校建立以后,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其招生范围与旧军校不同,主要从青年学生、工农运动骨干中招生,有一定的政治要求。黄埔军校培养人才的内容、方式都服从于国民革命的需要,实行政治工作制度和党代表制度。广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和从军目的,具有蓬勃的革命朝气。

  国共两大阵营都有黄埔师生的身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黄埔军校师生一致对外、浴血奋战,率领各自部队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之后的内战,两党将领再次兵戎相见。中国国民党方面,少将军官以上的黄埔师生有250余人,这些人构成了特殊的“黄埔系”;中共方面,20世纪80年代,经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有16人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

  随着历史发展,至改革开放时期,黄埔军校的许多同学又走到一起,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各尽其能、奔走呼号。一个学校培养出如此众多的重要人才,足见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中新社 记者:黄埔军校如何影响中国近代以来的新型军事理论及实践?

  李忠杰:不论近代以来的军事理论从何处算起,黄埔军校都是一个重要节点。黄埔军校如此叱咤风云,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理论,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军校教员最初有许多学自苏联,其教学主要按苏联的教材和模式进行,但也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军校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讲授很多军事课程,同时非常强调实战演习,做到“知行合一”。军校参照苏联红军经验,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制度。

  黄埔军校的军事思想深刻影响黄埔师生。中共通过黄埔军校学习军事知识、开展军事斗争,汲取经验。比如,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是新型军官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虽然来自苏联,但也按照中国实际作了必要改造。毛泽东曾充分肯定这种制度。该制度使军校面目一新。对黄埔军校的军事思想和实践,还需要当作一个重要的领域加强研究。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校本部复原陈列,重现了黄埔军校政治部、教授部、入伍生部、自习室、学生宿舍、战术总教官室等二十余个场景空间,高度还原了黄埔军校校本部师生学习和训练的场景。图为学生宿舍。陈楚红 摄

   中新社 记者:这所军校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还有哪些内容值得不断挖掘研究?

  李忠杰:黄埔军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既有物质方面,也有非物质方面。

  为什么一个学校能培养这么多重要的历史性人才?同一个学校的师生兵戎相见、时分时合,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何在?为什么一座学校能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破解这些“黄埔之谜”,能获得更多教益。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黄埔军校培养和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黄埔师生高举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大旗,和全国人民并肩作战,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时至今日,黄埔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埔军校的办学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但其经验能带来很多启示。对黄埔军校的研究应继续推进,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还可继续拓宽,军校人物研究还能进一步系统化,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的合作交流还当进一步开展。如何回答好“黄埔之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完)

  受访者简介:

  李忠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首席专家、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党的基本理论、党史党建、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领域研究。出版有《社会主义改革史》《与世界对话》等数十本著作;主编有《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丛书》《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等;近年新著有《党章内外的故事》《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通览》等。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