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9:16:03 来源: sp20241221
眼下正是深冬时节。然而在南粤大地,却已是一片耕耘忙碌的景象:不少农人从刚刚结束的广东种业大会精选良种,又马不停蹄奔赴粤东西北开展播种,抢抓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冬种”好时机。
田间地头生机盎然,广东正在用行动阐释“一年之计在于‘冬’”、先行一步的重要意义。而对于更广大的大湾区建设者而言,“岭南春早”更传递着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12月26日,连接粤东地区的客运大通道汕汕铁路正式通车;仅12月28日一天,广东就有4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6.5万吨的“海上重器”半潜船“祥泰口”号也于同一天在南沙命名交付……重大工程新节点不断“刷屏”背后,正是“广东处处无闲人”的真实写照。
这种“先动起来”的姿态不止于农耕和工程建设。12月29日,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同时,部署来年广东工作。在这场“抢”在年终岁尾召开的会议上,“经济第一大省”广东释放出哪些新信号?
从“稳”与“进”里看大市场如何构建
早在今年年初,GDP已经连续多年占全国比重超10%的广东,就提出要“以广东的‘进’为全国的‘稳’提供支撑”,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政治责任。
回望来路,过去一年,广东实现“稳”殊为不易。
先看外贸。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外贸大省,近年来广东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需求持续疲软的国际环境之下,广东利用举办134届广交会的传统优势,广交天下客,释放“投资中国”的积极信号;擦亮“粤贸全球”品牌,打出“五外联动”组合拳,在外贸领域上稳住了阵脚。
再看制造业。以“制造业当家”的广东,同样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顶住压力、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迁的现实问题。今年以来,广东传统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谋得一片新天地,前11月,广东工业投资增长高达23.0%,投资者对广东制造业发展的信心可见一斑。
在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之下,广东坚定选择“稳进”而非固守,开放之门越开越大,这不仅需要保持定力,也注定广东要不断以“进”谋“稳”。
“进”在何方?向何处“进”?
在这次会议上,广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通过双向开放增加经济纵深。不仅要稳住传统市场,打造吸引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更要在全面深化对内经济联系上发力,在共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上谋划新空间。
就在会议召开前一天,广州港国际通用码头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将与南沙港区各集装箱码头协同联动,形成岸线总长度超16公里的专业化的码头集群,利用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激活内外联动新渠道——而这也只是近年来广东以对外开放优势、强化与内地省份市场联动的一个缩影。泛珠三角地区内联外合,协力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已蔚然成势。
“进”是方向,更是动力。对广东而言,撬动更广阔市场的动力之源正是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作用。在这次会议上,围绕“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粤港澳合作,更好发挥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成为广东下一步经济建设工作的新重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即将迈入第五年,只有在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营商环境、企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有效激活广东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撬动大湾区吸引力,增强“走出去”竞争力。广东正在谋划牵住大湾区发展这个“牛鼻子”为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更加强大的“牵引力”。
“进”也蕴藏在潜力无限、尚待挖掘的粤东西北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今天,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已经全面铺开。锚定明年,广东不仅将“进”的方向朝向规划建设珠江口黄金内湾,牵引珠三角地区深度一体化,更着眼于被称为“潜力板”的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激活百县千镇万村的澎湃内生动力。
在“立”与“破”中窥大湾区如何“挺进纵深”
12月23日,香港国际机场。
当天,飞机起降量达到1034架次,创下疫情后单日最高纪录。
巧合的是,不远处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也创下了单日执行航班量1235架次的历史新高。毗邻深港的珠海机场则在稍早前就宣布年旅客吞吐量再次突破1000万人次的消息……今年前三季度,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实现“翻倍式”增长。
如果综合上述数据,再结合大湾区机场的区位分布,这样同向增长的结果或许让人稍感“意外”——在注重区位布局、强调差异发展的机场业界,上述机场间最远的相距还不到150公里。然而客流不仅没有分散,还出现了“互相借力、共同增长”的新局面。
从“竞争”到“共赢”,这样的“湾区现象”折射的是4年多来粤港澳三地日臻成熟、走向纵深的合作新思路。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次月,广东就颁布了《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划出重点:大湾区建设要向纵深推进。
时至本次全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表述依然被放在显著位置多次提及。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合作走向纵深,不仅要破除体制机制不同带来的藩篱和障碍,更要在“立”上做大文章:今年以来,“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一项项突破现有规则的新机制,看似“让出市场”,实则有着粤港澳三地相向而行、互为市场、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打造湾区新经济纵深的深度考量。
行至深处,粤港澳三地今天要“破”的领域涉水更深,难度更大,也意味着“立”的机遇更多。除了“相互投资、航班共享”这样的大局观,粤港澳三地正在树立更加整体全面的“大格局观”,直面挺进纵深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本次会议上,广东就专门提出要从统筹推进的角度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粤港澳合作。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营商环境、企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激活广东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性更加凸显,这样的“立”意更显新意。或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推进深层次改革,将牵引出更多湾区奇迹。
探“质”与“量”看新动能如何形成
就在本月初,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正式在广州发布。除了多方面能力比我们更加熟悉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实现倍增,更能广泛应用于AI大模型训练和大数据分析各类应用模式。
从科技到产业,超级计算机系统的“算力”正在牵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实现数字资源的并网、共享,实现新价值链上的“梦幻联动”。这正是广东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带来的新的质变。
瞻大势,不仅要看存量,关键还要看变量。经过改革开放45年的产业积累,广东聚集了一大批优质企业。截至目前,广东经营主体总量达1800万户,其中企业778万户,占全国1/7,留下的庞大坚实的“量”的基础。在本次会议上,广东就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不仅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也要统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根植于深厚的产业土壤,在高科技企业云集广东、竞相攀登科技高峰的同时,广东已经敏锐地观察到萌动于产业发展蓬勃发展之外,“新”的因素正在累积,推动质变产生。
今天,在“制造业当家”的广东,20个战略性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着眼于更加深远的产业布局,在本次会议上,广东提出全面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企业体系。而在会场外,在更加广阔的生产线上,广东正在抓紧借助数字化等手段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百链韧性提升”。以算力、量子技术等在内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广东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新高度、新征程中让广东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在稳与进中找空间,在立与破间谋发展,更在从量到质的跃迁里孕育新机。肩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伟大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广东,唯有积蓄力量继续先行,才能赢得先机;也唯有保持时时起而行之的奋发姿态,方能在充满挑战的新征程中破浪前行!
(总台记者 郭翔宇 林丽丽)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