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2:03:04 来源: sp20241223
2024年6月24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
他们是那些扎根中国创新沃土、与中国同行密切合作、为国际科技交流作出显著贡献的国际专家中的杰出代表。对他们的表彰,彰显了中国促进全球科技进步的努力与诚意。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在华工作多年的外国专家,他们对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印象深刻,对中国各层面竭力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的努力心存感动、赞许有加。
见证中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014年,意大利籍干细胞生物学领域专家费凡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首位全职外籍研究员。他认为:“中国一直积极寻求与国际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合作,营造了共享知识和联合创新的良好科研环境。”
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与8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实现创新成果共享。
费凡说,在2023年11月于重庆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中国首次提出了《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加强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其重点关注农业、卫生和工程等领域,更多创新成果必将惠及全球。“中国还积极推动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促进了互利共赢、可持续合作研究和专业知识交流生态”。
在这一点上,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全球期刊出版战略负责人马蒂奥·卡瓦列里与费凡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一直致力于支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开发强大的数据存储库和开放科学平台方面卓有成效,助力了科学数据和出版物的存储、共享和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开放生态和科学实践。”卡瓦列里说。
卡瓦列里体会最深的是,自2018年以来,中国在物理科学领域以开放获取模式发表的论文数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全球开放科学的主要贡献者。
良好学术生态吸引全球人才
近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科技计划到资金管理,从成果转化到利益共享,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被进一步激活,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来到中国。
在中国工作了近六年的宁波东方电缆公司制造总监康斯坦丁诺斯·普勒罗斯表示,中国的氛围让工程师工作起来很轻松,整体环境对研发的重视和支持为国内外工程师提供了发挥个人价值的宝贵机遇。
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常州大学外籍教授伊格·亚历山卓夫说,中国为全球科学家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机会。
多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的费凡感同身受:“在这样一个强调国际合作和文化多样性的团队中工作,我受益匪浅。”他表示,“像我这样的国际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最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而这些在其他地方却无法轻易获得。”
宁波诺丁汉大学意大利籍科学家恩里科·马西里赞赏道:“中国是我研究的‘梦想之地’,因为她大力支持高质量的研究和出色的研究人员。”
他的同事、马来西亚学者张毓隆则看到了中国繁荣学术生态包容性的一面,“中国不分国界地支持全球科研人才在华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们收获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动科技进步惠及人民生活
“如果全人类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那么世界都应该为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在云南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企业家布莱恩·林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样,张毓隆在华生活近十年。他也感叹于中国在技术领域,尤其是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他认为,这些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对新技术的开发能力以及社会接受度都让人印象深刻。此外,中国在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领域的进步,也对全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费凡则表示:“中国深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因为它将极大地增进人民福祉。中国近年来对应用科技的重视程度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