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经济的三个视角

发布时间:2024-11-09 11:06:57 来源: sp20241109

  对当前中国经济,各有各的看法,这里有三个视角。

  从“筑底企稳”看增长之形。

  当前,不少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积极信号持续增强。不少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筑底企稳的态势。

  看需求端——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8月提升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止跌回稳,前三季度与1至8月持平;前三季度出口增长6.2%,截至9月末,外汇储备重新回到3.3万亿美元。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加速蓄力、协同发力,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高基数上实现较快增长,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经济结构更趋优化,我国经济“底盘”更牢固。

  看供给侧——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在下滑4个月后止跌,比8月回升0.9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1%,比8月提升0.5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8%,比8月提升0.7个百分点。宏观指标边际改善是最直观的积极因素,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得到延续。

  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但遇到的困难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这正是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的方法论。

  从“组合拳”看调控之效。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强烈的稳增长信号,统筹部署“政策加力”和“改革发力”组合拳,有分量,效果也开始显现。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正在恢复。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是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两重”建设加快落地和推进,既拉动当前投资增长、推动产业转型,也为长期高质量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惠企利民,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以来,既带动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等重点消费品销量快速增长,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密集出台,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加力显效,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加快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加快落实落细,将有效激发全社会的活力。

  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精准的逆周期调节,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低估中国是非常不明智的”,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认为,中国政府出台的措施有助于提升信心和需求,中国许多行业领域已达世界级水平。“这些措施的方向是正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高度评价中国的宏观政策。

  从“新消费群体”看发展之势。

  信心,在当下,也在未来。

  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31.6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5%。时间拉长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这样的数据能够增强我们的信心。这一数据的背后还蕴含着未来的消费趋势,而这则是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因素。

  看新能源汽车,德国人用比较的视角看,既看当下,更看重未来。有德国媒体就将消费者结构和心态列为重要因素:“中国人开放得多,电动汽车的买家平均年龄为34岁(欧盟为56岁)。”这揭示出的是“发展型消费”未来潜力。据2022年一项市场调研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4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高达84%,其中30岁以下人群又约占一半。的确,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新消费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撑更为强劲而持久。

  今天的中国,从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到集成电路、低空经济、虚拟现实产业……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其显著特点就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低碳为引领。新时代以来,从共识到行动,从投资到消费,从供给到需求,新发展理念发挥了“指挥棒”作用,指引我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这样的“双向奔赴”,具有标志性意义。今天的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55.4%提高到2023年的82.5%。当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当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从“生存型消费”到“发展型消费”,14亿多中国人的消费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消费升级将会始终保持良好势头,这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深层优势,也是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优势。

  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建设,有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这种“双向奔赴”将在深度与广度上进一步演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实现。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是历史经验,也是经济规律。

  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看准了就抓紧干,一鼓作气越沟迈壑,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01 版)

(责编:卫嘉、曲源)